iamone - 三, 2019/10/16 - 20:01
《正法念處經》卷34:「「『復次,諸天子!云何第三心性界耶?於畜生中,何等畜生名下欲心?所謂師子虎兕、狼[2]狗熊羆、豺[3]豹狐狸、摩伽羅魚、俱賒耶魚、吉利斯摩羅魚、摩伽羅魚、屯頭摩羅魚。如是等類,時節行欲,非時不行,是名下欲。是名第三心性界也。」(CBETA 2019.Q2, T17, no. 721, p. 201c1-6)[2]:狗【大】,豹【宋】【元】【明】【宮】[3]:豹【大】,狗【宋】【元】【明】【宮】
重复,必然有错误。
討論區:
RE:《正法念處經》卷34
高麗藏、磧砂藏皆同大正藏重複「摩伽羅魚」:
高麗藏:
。
磧砂藏:
。
顯然有誤,但目前不知正確為何?
CBETA 可在重複出現「摩伽羅魚」的地方加註提出此一疑問。
《房山石經》03冊92頁,(前一摩伽羅魚)羅魚之前模糊不清
《房山石經》03冊92頁,(前一摩伽羅魚)羅魚之前模糊不清,無法識別。
《(大陸)中華大藏經(金藏廣勝寺本)》35冊205頁,亦重複。
暫時沒有找到對兩個「摩伽羅魚」的解釋
發現另一處相似的勘誤: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三,大品癡慧地經第八:
比丘!云何畜生苦?若眾生生畜生中,謂水中生,水中長,水中死。彼為云何?謂魚、摩竭魚、龜、鼉、婆留尼、提鼻、提鼻伽羅、提鼻伽羅。
出現了兩個提鼻伽羅,按巴利文三藏相似的段落,原文為timi,timigala,timitimiṅgala。見《增支部經典》第8卷,郭哲彰譯爲:提麑魚、提麑耆羅魚、提麑提麑耆羅魚。
由此可見,對後一個「提鼻伽羅」,應更正爲「提鼻提鼻伽羅」。或按宋元明版本寫爲「提提鼻伽羅」。後一種用法在《中阿含經》的第八卷三五經中也有出現。兩個「摩伽羅魚」,可能也是相似的情況。
對兩個「摩伽羅魚」,似乎在巴利三藏中,是有makara和maraka-maccha兩個詞都對應的。makara可以單獨使用,指代一種海中的大魚,也可以和maccha連用,指代同一個意思,而maccha剛剛好就是魚的意思。makara還可以寫成makaro。這樣一來,至少有三個詞都可以翻成「摩伽羅魚」。這樣的話,如果前後文是makara和makaro,或makara和makaramaccha,那重複翻一次「摩伽羅魚」就沒有錯誤了。
另一種可能性原文是「吉利斯摩伽羅魚」,在早期抄寫的時候因爲換行而抄重複了。這種抄錯的例子伽梵達摩版《大悲咒》也出現過,「薩婆薩哆 那摩婆伽 摩罰特豆」 一句因爲換行而多抄了一行,變成通行的 「薩婆薩哆 那摩婆薩多 那摩婆伽 摩罰特豆」。如果這種猜想爲實,那麽「吉利斯摩伽羅魚」可能對應梵文的klis-或kles-,「承受苦痛煩惱的」,這也符合佛經上摩伽羅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