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把一集的用字問題貼出,提供參考:
1. 「得」字誤植為「失」?
第八 善友等品
[0019a02] 諸比丘!此失者,是少量,是所謂財產之失。諸比丘!此是失中之最劇者,是所謂慧之失。
[0019a04] 諸比丘!此得者,是少量,是所謂財產之得。諸比丘!此是得中之最上者,是所謂慧之得。
[0019a07] 諸比丘!此失者,是少量,是所謂稱譽之失。諸比丘!此是失中之最劇者,是所謂慧之失。」
第九 放逸等品
[0019a12] 「諸比丘!此失(得?)者,是少量,是所謂稱譽之失(得?)。諸比丘!此是得中之最上者,是所謂慧之得。
此句似乎應屬上品最後一句?不管如何,與前品字句對讀,此二字誤植可能性高。
2. 多餘字?
第十七 種子品
[0041a05] 諸比丘!懷有邪見者之所有身業,隨見而圓滿,被攝受者。又,所有語業……乃至……。又,所有意業,隨見而圓滿,被攝受者。又,所有思……乃至……。(去掉,改成逗號?)又,所有希望,又,所有願,又,所有行,彼等一切之法,生起非愛、非樂、非可意、無益、苦。
"Bhikkhus, for a person of wrong view, whatever bodily kamma, verbal kamma, and mental kamma he instigates and undertakes in accordance with that view, and whatever his volition(思), yearning(希望), inclination(願), and volitional activities(行), all (彼等一切法)lead to what is unwished for, undesired, and disagreeable, to harm and suffering.”
[0041a12] 諸比丘!懷有正見者之所有身業,隨見而圓滿,被攝受者。又,所有語業……乃至……。又,所有意業,隨見而圓滿,被攝受者。又(,?)所有思,又,所有悕望,又,所有願,又,所有行,彼等一切法,生起、(去掉?)可愛、可樂、可意、利益、安樂。
"Bhikkhus, for a person of right view , whatever bodily kamma, verbal kamma, and mental kamma he instigates and undertakes in accordance with that view, and whatever his volition(思), yearning(悕望), inclination (願), and volitional activities (行), all (彼等一切法) lead to what is wished for, desired, and agreeable, to well-being and happiness.”
不管是對照該經後段或英譯版,第一段黃標字似乎都是多餘。此經同時有標點不一問題,就一併列出。
---
祝 福慧增長,早淨法眼!
其他一集的標點問題
其餘多是標點問題,提供參考:
1.
第二 斷蓋品
[0003a11]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令生未生之欲,或能令已生之欲增廣。
[0003a14]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瞋、(,?)或能令已生之瞋增廣。
[0004a03]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惛眠,或能令已生之惛眠增廣。
2.
第十一 非法品
[0025a09] 諸比丘!凡比丘,以如來之不說、不言者,示為如來無所說、無所言……乃至……
[0025a11] 諸比丘!凡比丘,以如來之所說(、?)所言者(,?)示為如來有所說(、?)有所言……乃至……
3.
第十四 是第一品
[0031a05] 諸比丘!……速疾神通者,是婆希耶、(去掉?)達如支利亞〔著樹皮衣〕。
英譯版:
" ... among those who quickly attain direct knowledge is Bahiya Daruclriya."99
Note 99: His story is told in Ud 1:10, 65-9. Before he met the Buddha, he had lived as an ascetic, convinced he was an arahant until a benevolent deity disabused him of this notion. He hastened to visit the Buddha in Savatthi. Upon receiving the Buddha's teaching he immediately attained arahantship. He was killed by a cow shortly after his attainment. Though he did not receive formal ordination, he is still considered a bhikkhu.
比對英譯版後發現,應該只有一位尊者,且名字就這麼長。頓號似乎會令人誤以為有兩位?(未對照英文版讀以前,以為有兩位......)
3.
第十五 無〔有是〕處品
[0033a12] 「諸比丘!無是處,不可能有。謂:具足正見者認為諸行是常,無是處。諸比丘!然則,亦有是處。
[0033a14] [P.27] 謂:凡夫認為諸行是常,則有是處。(這句似乎應該緊跟上句,但不知為何獨立成段?)
[0034a01] 諸比丘!無是處,不可能有。謂:具足正見者認為諸行是樂,則無是處。諸比丘!然則,亦有是處,謂:凡夫認為諸行是樂,則有是處。
4.
第十六 一法品
[0038a11] 一
[0038a11]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多修習,能起一向厭背、離、(去掉?)貪、滅、寂靜、通(、?)覺、涅槃。
[0038a14]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多修習,起一向厭背、離貪、滅、寂靜、通、覺、涅槃。
[0039a04] 諸比丘!此是說,有一法,修習多修習,起一向厭背、離貪、滅、寂靜、通、覺、涅槃。
英譯版:
"Bhikkhus, there is one thing that, when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leads exclusively to disenchantment (一向厭背), to dispassion (離貪), to cessation (滅), to peace (寂靜), to direct knowledge (通), to enlightenment (覺), to nibbana.
不管是後兩句或英文版,離貪為一詞,故第一句離貪間的頓號須去掉,且通、覺也應是兩個果,故第一句之通覺間應加頓號。
5.
第十九 不放逸品
[0048a01] 諸比丘!正如此,從天沒後而生於天之有情少;相反者,從天沒後而生於地獄、生於傍生,生於餓鬼界之有情更多。(前段多句也多用分號區隔「相反者」,在此就以列舉一個)
[0048a03] 諸比丘!正如此,從天沒後而生於人之有情少,(;?)相反者,從天沒後而生於地獄、生於傍生,生於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0048a05] 諸比丘!正如此,從地獄沒後而生於人之有情少,(;?)相反者,從地獄沒後而生於地獄、生於傍生,生於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0048a07] 諸比丘!正如此,從地獄沒後而生於天之有情少,(;?)相反者,從地獄沒後而生於地獄、生於傍生,生於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0048a09] 諸比丘!正如此,從傍生沒後而生於人之有情少,(;?)相反者,從傍生沒後而生於地獄、生於傍生,生於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0048a11] [P.38] 諸比丘!正如此,從傍生沒後而生於天之有情少,(;?)相反者,從傍生沒後而生於地獄、生於傍生,生於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0048a13] 諸比丘!正如此,從餓鬼界沒後而生於人之有情少,(;?)相反者,從餓鬼界沒後而生於地獄、生於傍生,生於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0049a01] 諸比丘!正如此,從餓鬼界沒後而生於天之有情少,(;?)相反者,從餓鬼界沒後而生於地獄、生於傍生,生於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一集結束。
---
祝 福慧增長,淨法眼!
有一處極不確定
不好意思,還有一處不是很確定,但想想還是提出好了:
173-181經
[0057a14] 修定力……乃至……
一八二
[0058a01] 修慧力,諸比丘!是比丘所住靜慮並不唐捐,可謂守師之教誡,能從教授、能不空享國土之施食。何況多所作。」
因為這句是整大段經文的結論,故只有提修慧力,有些奇怪。
且若依前面經文順序「修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修信力、修精進力、修念力、修定力、修慧力」,此句這「修慧力」應該是承接上經最後,似乎應該比照前面經文後以刪節號處理:「修慧力……乃至……」然後再接「諸比丘!……」?
但,若將該句獨立來看,因該句有動詞「是......」,似乎又還好。
不過,又把這一大串經文,接回最開始的經文二:
[0049a09] 諸比丘!雖一彈指頃,若比丘修初靜慮,諸比丘!此比丘所住之靜慮並不唐捐。彼可謂守師之教誡,能從教授,能不空享國土之施食者,何況多所作。
「比丘所住靜慮並不唐捐」是重複字詞,而「修初靜慮」則與「修慧力」同等,故還真是不太確定,再麻煩專家確認好了。
另此二句對照後,也有標點不一的問題(黃標所指)。
---
補充英譯版的處理,英譯版是將同一修行目標編集成一整段,且修慧力後加刪節號,故讀起來就沒有上面的問題:
英譯版:
… (565)—(574) develops the faculty of faith ... the power of wisdom accompanied by equanimity203 ... [43]... he is called a bhikkhu who is not devoid of jhana, who acts upon the teaching of the Teacher, who responds to his advice, and who does not eat the country's almsfood in vain. How much more, then, those who cultivate it!"
---
祝 福慧增長,証法眼!
一集至三集的品號及經號
三集的品號與經號很明顯地與一集、二集不同:品號每五便重新編號,經號卻是連續,而一、二集卻是品號連續,但經號是每十或以上就重新編號,如下表示。可能與巴利佛典統一會比較方便對照?
集∖數字編目
一集
二集
三集
第一 色等品
1-10經
第一 科刑罰品
1-10經
第一 愚人品
1-10 經
第二 斷蓋品
1-10經
第二 靜論品
1-10經
第二 車匠品
11-20 經
第三 無堪忍品
1-10經
第三 愚人品
1-12經
第三 人品
21-30 經
第四 無調品
1-10經
第四 等心品
1-10經
第四 天使品
31-40 經
第五 向與隱覆之品
1-10經
第五 會眾品
1-10經
第五 小品
41-50 經
初之五十竟
初之五十竟
第六 彈指品
1-10經
第六 人品
1-12經
第一 婆羅門品
51-60經
第七 發精進等品
1-10經
第七 樂品
1-13經
第二 大品
61-70經
第八 善友等品
1-10經
第八 有品
1-10經
第三 阿難品
71-80經
第九 放逸等品
1-17經
第九 法品
1-11經
第四 沙門品
81-90經
第十 非法等品
1-32經(四句畢)
33-42經
第十 愚者品
1-20經
第五 掬鹽品
91-100經
第二之五十竟
第二大五十竟
第十一 非法等品
1-10經
第十一 希望品
1-12經
第一 等覺品
101-110經
第十二 無犯等品
1-20經
第十二 希求品
1-11經
第二 惡趣品
111-120經
第十三 一人品
1-7經
第十三 施品
1-10經
第三 拘尸那揭羅品
121-130經
第十四 是第一品
1-7經
第十四 覆護品
1-12經
第四 戰士品
131-140經
第十五 無〔有是〕處品
1-28經
第十五 入定品
1-17經
第五 吉祥品
141-150經
第三之五十竟
第三竟小五十
第十六 一法品
1-10經
第十六 忿品
1-100 經
裸形品
151-163經
第十七 種子品
1-10經
第十七 品
1-5經
第十八 末伽梨品
1-17經
第十九 不放逸品
1-2經
第二十 靜慮品
1-182經
第二十一 靜慮品
1-22經
一集之一千經竟
二集竟
一集與二集與三集竟
---
祝 福慧增長,早淨法眼!
品次應更正
其實此經為〈8 結交善友品〉第 11 經,而非〈9 放逸等品〉第 1 經。
菩提比丘(102頁)與關則富老師(79頁)均將此經編為〈8 結交善友品〉。
莊春江老師與元亨寺版則編作《增支部1.9.1經》。
上引元亨寺版《增支部》經文兩處「失」字應作「得」字。
Yifertw
RE:品次應更正
謝謝 Yifertw 協助確認!其他標點方面的問題,CBETA 會參酌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