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有漏字,及標點不一。
八十五
二
[0331a04]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一分,慧行一分。凡是細、隨細之學處,彼雖犯此(,?)亦還於淨。
三
[0331a08]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一分,慧行一分(標點?)凡是細、隨細之學處,彼雖犯此,亦能還於淨。……然而,凡於根本之淨行〔及〕順應於淨行之中,彼之戒是堅固,又堅住於 [P.232] 戒而受學學處。彼能盡三結故,……
四
[0331a13]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一分,凡是細、隨細之學處,彼雖(犯?)此,亦能還於淨。……凡於根本之淨行〔及〕順應於淨行之中,彼之戒是堅固,又堅住於戒而受學學處。彼能盡三結故,……
五
[0332a03]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全分,凡是細、隨細之學處,彼雖(犯?)此,亦還於淨。……凡於根本之淨行〔及〕順應於淨行之中,彼戒是確固,又安住於戒而受學學處,彼漏盡故,……
---
祝 福慧增長,早淨法眼!
同品標點不一
1.八十一
一
[0327a11] 受增上戒學事,受增上心學事,受增上慧學事。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沙門之沙門行。諸比丘!是故,於此應如是學:我受增上戒學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心學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慧學之欲是很深。
二
[0328a06] 諸比丘!故,應如是學——我受增上戒學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心學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慧學之欲是很深。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2. 八十六、八十七
二
[0332a14]……諸比丘!我若不說此中〔雖為聖人〕亦無堪能者。然而,凡於根本之淨行〔及〕順應於淨行之中,彼戒是確固,又安住於戒而受學學處,(。?)彼三結盡故,……
三
[0333a07] ……我若不說此中〔雖為聖人〕亦無堪能者,(。?)然而,凡於根本之淨行〔及〕順應於淨行之中,彼戒確固,又安住於戒而受學學處。彼五順下分結盡故,成為上流,至於色究竟。
四
[0333a13] ……諸比丘!我若不說此中〔雖為聖人〕亦無堪 [P.234] 能者。然而,凡於根本淨行〔及〕順應於淨行之中,彼戒確固,又安住於戒而受學學處。彼漏盡故,……
八十七
二
[0334a10]……我若不說此中〔雖為聖人〕亦無堪能者。然而,凡於根本之淨行〔及〕順應於淨行中,彼戒確固,又安住於戒而受學學處,(。?)彼漏盡故,於現法自知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已、作證、具足而住。
3. 八十五至八十七、九十六
八十五(五)
[0332a03] …… 彼漏盡故,於現法自了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作證、具足而住。
八十六(四)
[0333a13] ……彼漏盡故,於現法自知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已、作證,(、?)具足而住。
八十七(二)
[0334a10]…… 彼漏盡故,於現法自知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已、作證、具足而住。
九十六(五)
[0352a08]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為漏盡故,於現法自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作證,(、?)具足而住。
4. 八十五至八十七
八十五(三)
[0331a08]……彼能盡三結故,貪、瞋、癡薄故,成為一來,唯來此世一次,即作苦之邊際。
八十六(二)
[0332a14]……彼三結盡故,貪、瞋、癡薄故(,?)成為一來,唯來此世一次(,?)即作苦之邊際。
八十七(三)
[0334a14] ……復次,或有未勝於此,未通達者,因三結盡故,貪、瞋、癡薄故(,?)成為一來,唯來此世一次(,?)而作苦之邊際。
5. 八十七
(1)
八十七(三)
[0334a14] 復次,或有未勝於此,未通達者,因五順下分結盡故,成為中間般涅槃;復次,或有未勝於此,未通達者,五順下分結盡故,成為損害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成為上流……行於色究竟;復次,或有未勝於此,未通達者,因三結盡故,貪、瞋、癡薄故成為一來,唯來此世一次而作苦之邊際。復次,或有未 [P.235] 勝於此,未通達者,因三結盡故,成為一種子,唯起一人性而作苦之邊際。復次,或有未勝於此,未通達者,因三結盡故成為家家,輪迴流轉於二或三家,而作苦之邊際。復次,或有未勝於此,未通達者,因三結盡故,成為七返,以七返為極,輪迴流轉於天中及人中,而作苦之邊際。
(2)
八十七(三)
[0334a14] 復次,或有未勝於此,未通達者,因五順下分結盡故,成為中間般涅槃;復次,或有未勝於此,未通達者,五順下分結盡故,成為損害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成為上流……行於色究竟;復次,或有未勝於此,未通達者,因三結盡故,貪、瞋、癡薄故成為一來,唯來此世一次而作苦之邊際。復次,或有未 [P.235] 勝於此,未通達者,因三結盡故,成為一種子,唯起一人性而作苦之邊際。復次,或有未勝於此,未通達者,因三結盡故(,?)成為家家,輪迴流轉於二或三家,而作苦之邊際。復次,或有未勝於此,未通達者,因三結盡故,成為七返,以七返為極,輪迴流轉於天中及人中,而作苦之邊際。
6. 九十
五
[0340a01] 迦葉!若長老比丘者不稱讚欲學、受學,又,不勸導不欲學之他比丘於學。又於應時對欲學之他比丘不稱讚真、實。如是之長老比丘,迦葉!我並不稱讚。
六
[0340a05] 迦葉!若中年比丘者……乃至……迦葉!若新學比丘者不稱讚欲學、受學。又,不勸導不欲學之他比丘於學,又於應時,對欲學之他比丘不稱讚真、實。如是之新學比丘,迦葉!我並不稱讚。
七
[0340a10] 迦葉!長老比丘者,若稱讚欲學、受學,又勸導不欲學之他比丘於學,又,對欲學之他比丘,應時而說稱讚真、實,如是之長老比丘,迦葉!我予稱讚。
八
[0340a14] 迦葉!中年比丘者亦……迦葉!新學比丘者稱讚欲學、受學。又,勸導不欲學之他比丘於學。又真、實,應時而說稱讚欲學之他比丘,如是之新學比丘,迦葉!我予稱讚。
---
祝 福慧增長,早淨法眼!
同品八十六經:損害般涅槃?
查了佛學字典,並無此般涅槃,不知是否有誤?
八十六(三)
[0333a07] ……彼五順下分結盡故,成為上流,至於色究竟。彼五順下分結盡故,成為有行般涅槃。彼五順下分結盡故,成為無行般涅槃。彼五順下分結盡故,成為損害(?)般涅槃。彼五順下分結盡故,成為中間般涅槃。
根據字典(【三藏法數(明‧一如等集註)】)說明:
【五種阿那含】
﹝出涅槃經﹞
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又云不還。謂不還來欲界受生,即第三果也。以其根有利鈍,行有勤怠,於證阿羅漢果有先後之不同,故分為五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又云無生。)
〔一、中般涅槃〕,中即中陰,亦名中有,以人死之後,未得托生之識身也。梵語般涅槃,華言滅度。謂此阿那含從欲界沒,生色界時,於色界中有身,便斷上地餘惑,證阿羅漢,得般涅槃也。(上地,即無色界也。)
〔二、生般涅槃〕,生者,於色界受生也。謂此阿那含於欲界得第三果已,從欲界沒,生於色界,便斷上地餘惑,得阿羅漢,入般涅槃也。
〔三、有行般涅槃〕,有行,即加功用行也。謂此阿那含於欲界得第三果已,從欲界沒,生於色界,不能速疾趣涅槃果,更經多時勤修加行,方斷上地餘惑,得阿羅漢,入般涅槃也。
〔四、無行般涅槃〕,無行即不加功行也。謂此阿那含於欲界得第三果已,從欲界沒,生於色界,更經多時,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縱,任運經久,方斷上地餘惑,得阿羅漢,入般涅槃也。
〔五、上流般涅槃〕,上即無色界,流即流行。謂此阿那含,從欲界沒,生於色界,不能便證涅槃,要須流行色界餘天之中,次第生已,方斷上地餘惑,得阿羅漢,入般涅槃也。(餘天,即色界初禪後,二禪、三禪、四禪天也。)
剛好也看到長阿含(一七)第二分清淨經第十三有提到這幾種般涅槃:
[0075a26] ……若臨命終復不成者,當盡五下結,中間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
故該經之「損害般涅槃」是否應為「生[彼]般涅槃」?
---
祝 福慧增長,早淨法眼!
這裡有個註解: 《增支部經典(第1卷-
給maha法友
抱歉,好像漏回這篇....
謝謝maha法友查證與說明,可能因為個人設定關係,故沒有看到註解,真是抱歉~
另,後來因巴利文意外發現此元亨寺南傳完整版電子檔(有四集以上)。查看後發現,cbeta提供之標點,為此版紙本經文原來所有。也意外發現,此版經文監修者是當代幾位重要法師與學者......看到這兒,還真會有種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的感覺。不過,再仔細想,幾位法師及學者都是治學嚴謹、護持正法者,更覺得有誤之處應該修改,如此才不違其護法之心意。一點心得分享。
不過,目前可能先讀完增支四集以上,故暫時不會提出南傳其他部的問題:)
--
祝 福慧增長,淨法眼!
漢巴五種的優劣次序不同
這五個階段,有人稱阿那含果,也有人認為是「向阿羅漢」(四聖八賢的第七個位階)。
漢巴經論在敘述此「有行般涅槃」與「無行般涅槃」的優劣次序時,剛好相反。
我個人的解讀是,巴利文獻正確,漢譯經論訛誤。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7/04/blog-post_25.html)
Yifer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