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二合)"、"(三合)",但有"(一合)"嗎?

常在咒語中看到"(二合)"、"(三合)",個人粗淺的理解那是把前面幾個字合起來讀的意思。但這幾天有法友來函問到"(一合)",這可難了。查了查,有許多咒語出現"(一合)",如:
 
C071n1666_p0161c03_#‪#斯怛‬(二合)耶莎訶。麻訶斡資囉(二合)訶斯怛(一合)耶
K38n1402_p0558a23_#‪#訶‬(上)藥乞沙(一合)細囊鉢多(上)曳唵俱
T18n0852bp0131b05Z#‪#歸命‬(一)怛他(引)蘖多娑麼㗚(二合)底薩怛嚩(一合)
T18n0852bp0131b06_#‪#係怛嚩‬(一合)毘庾(二合)嗢
 
假如沒有所謂的"(一合)",那麼這些或許是 CBETA 輸入有誤,或許是底本將「二」或「三」印作「一」(可能是字跡模糊所致)。看有沒有懂得咒語聲韻的朋友可以幫忙一下,謝謝!

 

jasonsmail's 的頭像

X合=梵文中的半音

一合=只發一個半音,ex: -s-

二合=前字取半音+後字全音(指:子音+母音),ex: sva-

三合=前二字取2個半音+ 後字全音,ex: -ttva (bodhisattva)

四合= 前三字取3個半音+ 後字全音,ex: -s try-

《十八契印》卷1:「娜麼悉底羅野(四合)」(CBETA, T18, no. 900, p. 783, a5-6)

《真言事典》,p.71,428咒:namas try-adhvikānā

請您參考

末學 敬上

Jasonsmail

maha's 的頭像

Dear Jasonsmail,

關於「一合=只發一個半音」,不知道你能否提供進一步的參考資料?

因為有法友提出不同看法:「一合」可能是漏了筆劃。如果是半音,會用「半」或「半音」。

例如底下這些:

T18n0860_p0183c04║ 吒() 訶吽(二合) 摩吽
T19n0974Ep0395c05║呬(二合)伴陀[合*牛]泮吒()
T18n0860_p0181b02║唵(一) 薩 婆 播 跛(二) 薩叵(二合) 吒(半音)(三) 那
T18n0864Ap0197a27║曩 謨 諦 吒(半音) 囉 囉 娑嚩(二合、引) 賀(引)」
CBETA Maha 吳寶原 

 

jasonsmail's 的頭像

吒()=ṭ  此半音字常出現在字尾,或許是譯者不同,但順古故,亦將此譯作「吒」。

如文:

1.《大日經持誦次第儀軌》卷1〈2 淨行護持品〉:「◇(ṭ) 」(CBETA, T18, no. 860, p. 181, b1)

2.《佛頂尊勝陀羅尼真言》卷1:「泮吒(半)」(CBETA, T19, no. 974E, p. 395, c5)
此字又譯作「發吒」,查《真言事典》p.44,237咒,作「phaṭ」;p.163,1290咒,亦同。
如:
a.金剛智譯《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卷2〈12 大金剛焰口降伏一切魔怨品〉:「◇(pha)  ◇(ṭ) 
[20]發 吒([*]引)」(CBETA, T18, no. 867, p. 269, c21-22) [20]發=泮【乙】。
 
b.善無畏譯《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2〈4 普通真言藏品〉:「發吒([37]輕[38]二)」(CBETA, T18, no. 848, p. 14, c3) [37]〔輕二〕-【宋】【宮】,輕+(呼)【明】。[38]二=三【元】。
 
c.不空譯《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卷1:「發吒([*]半聲(呼))」(CBETA, T18, no. 873, p. 301, a15) [*16-1](吒)+半【宋】*【元】*【明】*。
 
3.《大日經持誦次第儀軌》卷1〈2 淨行護持品〉:「◇(spha)  ◇(ṭ) 」(CBETA, T18, no. 860, p. 181, b1)
《大日經持誦次第儀軌》卷1〈2 淨行護持品〉:「薩叵(二合) 吒(半音)(三)」(CBETA, T18, no. 860, p. 181, b2)
此字,完整書寫應為「sphaṭ」,為此咒之第三個字,故有「(三)」的記號。前字為「spha」在梵文悉曇體中,書寫作一字,故為「(二合)」;而「ṭ」單獨寫作一字,故標記為「(半音)」。
 
4.《大日如來劍印》卷1:「◇(te)  ◇(ṭ)」(CBETA, T18, no. 864A, p. 197, a26)
《大日如來劍印》卷1:「諦 吒(半音)」(CBETA, T18, no. 864A, p. 197, a27)
考《真言事典》p.72,433咒,則此字完整寫法應為「teṭ」,亦在字尾;唯《真言事典》多出一母音a。
 
※您或許會發現,在上述的六部經典中,並不會出現「(一合)」的字樣,末學大膽推測:或許是譯者發現,書寫(一合)的標記容易使人搞錯,故皆無使用此種標記。(案:《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卷1:「囉怛那((一合)[25]引)」(CBETA, T18, no. 873, p. 306, c4)[25]引=二合引【宋】【元】【明】。梵文「ratna」,意譯作「寶」,此處錯失很明顯,正確應為「(二合)」。)
此外,在悉曇體書寫法中,為了表明字尾的半音,故在書寫上取原字音,並在其下方劃半音符號,以表其為半音。例如:
(1) ṭa 字,悉曇體寫作:《攝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蓮華胎藏海會悲生曼荼[打-丁+羅]廣大念誦儀軌供養方便會》卷3:「◇(ṭa) 吒字門」(CBETA, T18, no. 850, p. 83, b21)
(2) ṭ 字,悉曇體寫作:《青龍寺軌記》卷1:「◇(ṭ) 吒字」(CBETA, T18, no. 855, p. 172, b14)
下方明顯出現表記半音的符號。
 

請您參考

末學 敬上

 

Jasonsmail

maha's 的頭像

Dear Jasonsmail,

那麼,你贊同這個意見嗎?——目前咒語中所出現的「一合」可能是漏了筆劃。如果是半音,會用「半」或「半音」,例如底下這些:

C071n1666_p0161c03_#‪#斯怛‬(二合)耶莎訶。麻訶斡資囉(二合)訶斯怛(一合)耶
K38n1402_p0558a23_#‪#訶‬(上)藥乞沙(一合)細囊鉢多(上)曳唵俱
T18n0852bp0131b05Z#‪#歸命‬(一)怛他(引)蘖多娑麼㗚(二合)底薩怛嚩(一合)
T18n0852bp0131b06_#‪#係怛嚩‬(一合)毘庾(二合)嗢

 

CBETA Maha 吳寶原 

 

jasonsmail's 的頭像

Dear Mahā,

關於這問題,末學想:除非全面清查,逐個比對,恐怕只有這樣才能下定論吧。

目前國內梵文人才很多,惠敏法師本身也是,不妨想點辦法,進行全面性校對,或許這樣才較有說服力些。

學個人覺得:或許每個朝代所對應的梵文都會有些不同;或許翻譯者也有南腔北調;或許歷朝歷代的官話腔調不同;或許傳抄者打瞌睡漏抄;或許雕刻工漏刻;或許排版工打瞌睡排錯......太多可能性了。語言與文字,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產生變化。因此,若想確定這問題,或許要集合一些梵文學者、專家共同商討,才會有答案吧。

況且,梵文是已死的語言,雖然目前印度政府有努力在復興中,但畢竟去聖時遙,目前所發現的許多梵文本,許多都夾雜著當地方言,語音&拼法也多少有些出入,更何況是連音規則等變化.....,不勝枚舉。有些出土梵文,直至今日亦尚無定論,更何況是咒語!?

玄奘大師遊印參學時,尚有五印度大國,及無數小國,其方言幾何?如何可能還原當時梵文、梵咒?好比現代通用的英文,各地口音亦有差異,流行語言及文字,拼法也會大同小異,文法、句型也多少有些不同,該依何為準?

或許這些都是該思考,或是會面臨的問題吧!

 

請您參考

 

末學 敬上

Jasons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