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高僧傳》牛頭智巖的標點

大德菩薩:

阿彌陀佛!以下飆點供您參考:

《續高僧傳》卷20:「忽見異僧身長丈餘。姿容都雅言音清朗。謂曰。卿已八十。一生出家宜加精進。言訖不見。」(CBETA, T50, no. 2060, p. 602, b15-17)
 

而在其它著作:

《佛祖統紀》卷39:「見異僧丈餘謂之曰。卿已八十一生出家矣。」(CBETA, T49, no. 2035, p. 362, b8-9)

《景德傳燈錄》卷4:「覩異僧身長丈餘。神姿爽拔詞氣清朗。謂師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進。言訖不見。」(CBETA, T51, no. 2076, p. 228, b14-15)

《釋氏通鑑》卷8:「二月智巖禪師遷寂。師初武略過人。棄官入道。有異僧曰。卿已八十一生出家。宜加精進。」(CBETA, X76, no. 1516, p. 86, b1-2 // Z 2B:4, p. 456, a16-17 // R131, p. 911, a16-17)
 

智巖出家時歲數四十,所以建議應以其它著作為準,感恩!

常耀合十

maha's 的頭像

謝謝提供標點修訂意見。

maha

CBETA Maha 吳寶原 

 

 

Dear Maha,

才發現你們有這個討論區,非常好,所以馬上注冊,有些問題正好可以討論。

以常耀法師的問題來看,末學意見如下:

 

1、《唐傳》確實可以說基本沒有標點,只是簡單地斷開了。不過,我知道要全面校勘、標點《唐傳》需要花極大的功夫,希望我能以後抽時間全力從事。

 

2、常耀先生所提問題固然對,即同一史源之標點沒有作對應,但我感覺這個問題太大,貴處人員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希望我們能像積沙成塔之功夫,慢慢從事。

 

3、具體以此處問題來看。常耀先生的主張,即以“應以其它著作為準”,末學未能看到其合理性之所在。

因為第一,從史源學來講,有幾個原則需要遵守:

A、同樣材料,同源材料以古為貴。此幾種史料中,明顯以《唐傳》為第一手材料,《統紀》、《景德錄》、《通鑒》為宋代衍生材料,有異文,應以古者為準。

 

B、同樣材料,同源材料應看文義是否通暢。“卿已八十。一生出家宜加精進”,文義非常通暢,而且也符合“四字斷”的語氣節奏。所以斷句當為“卿已八十,一生出家,宜加精進!”(《通鑒》完全照抄,故略)再查另外幾種:

《統紀》為“卿已八十,一生出家矣!”與《唐傳》類同。

《景德錄》為“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進!”其實意思與上兩種還是一樣。

 

總結,上面三種材料,其史源為《唐傳》(不排除另有早於《唐傳》更古源頭之可能,因為據末學經驗,《唐傳》材料一般都有碑傳、史傳等更早來源)。所以有“異文”,則不當以前來曲改後者,而應以《唐傳》為準。比如《景德錄》中“異文”(少了兩個字),就可以用《唐傳》來加備注,以便於理解,而不是反之。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紀

 

 

 

 

不自由,勿寧死!

maha's 的頭像

謝謝紀老師的體諒跟指導。確實,這類標點不一致的情況,我們無法全體照顧,只能就讀者提報來片段改善。就這幾處同時考量,贊同將「卿已八十。一生出家宜加精進」、「卿已八十一生出家矣」、「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進」、「卿已八十一生出。宜加精進」這四者做圈點修訂,改作卿已八十。一生出家。宜加精進」、「卿已八十。一生出家矣」、「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進」、「卿已八十。一生出。宜加精進」。

在字句差異上當然以古為貴」,但大正藏、卍續藏裡面的圈點大都是後人新加,未必為「古」,所以我們在標點修訂方面是比較不受局限的。

Maha

CBETA Maha 吳寶原 

 

常耀法師的意思是《續高僧傳》原句「卿已八十。一生出家宜加精進」的句讀,應依後來諸書的一致讀法,將句讀除去,成為卿已八十一生出家,宜加精進」

法師的論證可以整理如下:(1)法師舉證「智巖出家,時年四十」。所以斷成「一生出家」,會與一般認知的「幼年(童子)出家」相違。而且,(2)會與後來諸家引用《續僧傳》的讀法相異,尤其是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進」一句,如此斷法根本無法通讀;而若要能通讀,就必須假設「生出家」前缺少「一」字。反之,若斷成「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進」,原文本身即是通暢的,無需任何假設。(3)卿已八十一生出家,宜加精進」的句讀方式,更符合《續僧傳》作者所述「話出異僧之口」。

maha's 的頭像

fun 的說法有理,贊同。因此以卿X生出。宜加精進」為標準來統一句讀。

CBETA Maha 吳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