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從《嘉興藏》到電子佛典」系列講座第三講:東亞漢文佛典的互攝交融

標籤:

由 CBETA 基金會、法鼓文理學院及西蓮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從《嘉興藏》到電子佛典」系列講座,第三場講座於 3 月 8 日(六)下午二時,在法鼓山德貴學苑開講。本次講題為「東亞漢文佛典的互攝交融」,聽眾隨廖肇亨教授將眼界擴大,深入探索漢文佛典在東亞傳播的歷史諸相。

本場演講首先由 CBETA 基金會執行長洪振洲教授致歡迎詞。洪執行長回顧從第一講至今的各個主題關鍵字:以「《嘉興藏》」為起點,經「清代佛教」,至本講的「東亞漢文佛典」。不難發現此中內容的漸次恢弘,層層轉進,實屬一系列難得的心靈饗宴,而這也反映在無論是現場及線上的參與上,都有好幾位聽眾「一路追隨」,共襄盛舉。

廖肇亨教授破題道,若論到東亞交流史,佛教當為不可忽視的一環,這是所有該領域研究者的基本共識。眾所周知,近代漢傳佛教的復興,晚清楊文會及其所成立的金陵刻經處,當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剋實而言,楊文會因與南条文雄結識之故,進而意外得知日本保留了許多中國已佚失的釋家文獻,故而攜回刊印;當時的中國,也因此颳起了一陣蒐羅散佚佛典的風潮,幾所刻經處亦應運而生,爾後這些中土撰述也傳至日本,收入《大日本續藏經》中。

而東亞交流史上,另一不容忽視的相關事件,要屬聖嚴法師的明末佛教研究。法師的博士論文《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即是針對藕益智旭的思想,探賾索隱而成的專著。針對藕益智旭的宗派攝屬,法師雖受啟發於日本學界的意見,最後仍歸結於中國傳統的主流看法。

廖教授指出,日人對藕益智旭思想的熱情之盛,遠非中國可比擬。光是江戶時代,解釋其著作的注疏就高達上百部。日本天台宗僧靈空光謙曾評價旭師博學淹通,但囿於文獻散佚的侷限,所說唯識、戒律等學,都與宗門正統──窺基、道宣所說頗有出入。而文獻的充裕,恰恰也正是江戶時代的日本最引以自豪之處。

江戶時代的日本僧人,曾點評明代中葉唯識法匠、興隆寺住持魯庵普泰之作;唐時早已佚失天台智者所著《仁王般若疏》,後自東瀛回傳;中、日兩國均有《禪觀策進》流通,褒貶卻不一。凡此種種,均證明了當時中、日間文獻交流之頻密。廖教授指出,過去學界較少注意到當時亦有為數不少的中國典籍傳入日本,亦間接促使東瀛僧人反省本國文獻的全闕,乃至促成思想的容受及再修正,此從當時的日本曹洞宗僧洞水月湛著意請書、贈書中國一事,即可見之。

放眼歷史,自日、韓赴赴中求法者自然不在少數,而赴日、韓、越弘法的中國高僧亦不乏其人。近來學界則關注到赴越南弘法、因而寫就《海外紀事》的石濂大汕,更有高麗赴日僧楓溪賢正,以《日本漂海錄》紀錄了當時的見聞。就中,廖肇亨教授以日僧赴中為例,詳述被元朝流放,而唯一履足四川、《岷峨集》作者雪村有梅,與明太祖贈詩和答的絕海中津的事蹟,說明及至元明之際,兩國往來仍舊不衰。清季則中斷百餘年,須待至晚清真宗僧小栗棲香頂踏上中土布教,與楊文會發生淨土思想的論爭,日華僧人間的交流,方才再起。然值得注意的是,清初有隱元隆琦赴日弘法,創立日本黃檗宗,對教界、文藝界影響深遠,其下悅峰道章為杭州佛教與東瀛間交流的中介要角,如當時天台僧運遐靈椉所作《地藏本願經科註》,其底本即源自江戶和刻本。外典方面,清季時透過儒商汪鵬,自東瀛回傳皇侃《論語義疏》,引起知識界的大轟動。

廖肇亨教授總結道:此諸文獻自有其學術價值,但我們不應忘記商人與僧人所扮演的角色,乃至兩者之間的互動,在文化傳播過程中所產生的重要影響。而綜觀東亞文獻交流史,佛教典籍傳播最盛,所代表的意義最為重大,所受重視更甚其他(如儒家典籍)。而東亞諸邦對同一佛教典籍、佛門人物的褒貶差異、重視與否,均為某種特定價值判斷的折射,當珍視、爬梳這些過去罕受重視的珍稀文獻,也將會有文化史、宗教史等方面的新發現,是以尚待我們投入持續的關注與努力。

 

一張含有 服裝, 室內, 人員, 牆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洪振洲執行長引言。

 

一張含有 文字, 室內, 服裝, 簡報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廖肇亨教授指出,聖嚴法師對明末佛教研究用力甚劬。

 

一張含有 室內, 服裝, 人員, 簡報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遠追唐代,及至明清,中國與日本的文獻交流頻密。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人的臉孔, 室內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會後全體大合照。

 

攝影:Bunny
文: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