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ETA 基金會、法鼓文理學院及西蓮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從《嘉興藏》到電子佛典」系列講座,於 2 月 15 日(六)下午二時在法鼓山德貴學苑正式揭幕。廖肇亨教授第一講的主題為「從晚明印刷文化談嘉興藏」,吸引約 90 名線上、線下聽眾共襄盛舉。
本場講座由 CBETA 基金會董事長惠敏法師主持,法師回顧 CBETA 自 2009 年起處理數位化《嘉興藏》選輯,由於《嘉興藏》為古代木刻版印刷,其異體字處理成為數位化的一大挑戰。法師鼓勵大眾在使用電子佛典的同時,也能進一步理解其背後的文化脈絡,將有助於更深入地認識佛教文獻。
廖肇亨教授則是從自身研究歷程談起,表示他早年關注晚明文學與佛教的關係,後來逐漸轉向佛教研究,而《嘉興藏》正是他接觸的第一部大藏經。他指出,漢傳佛教研究在國際學術界相對弱勢,不僅受限於西方學術觀點及方法論,且研究資料主要依賴日本學界編纂的《大正藏》與《卍續藏》,導致華語圈的研究聲量更加微弱。
以《卍續藏》為例,其中雖收錄了晦山戒顯禪師的《禪門鍛鍊說》和記錄因果靈驗故事的《現果隨錄》,卻未收錄其語錄,實屬憾事。此外,月川鎮澄所著的《物不遷正量論》曾在晚明叢林引發佛學論諍,但其未收入藏經的著作仍多達十部。廖教授強調,藏經的編纂規模與格局,將直接影響我們對佛教的理解,尤其是漢傳佛教研究範疇大多侷限於《大正藏》與《卍續藏》,這套學術框架已沿用百年,值得重新審視。
廖教授統整過去佛教學者與中國哲學研究者對明清佛教文化的批評,可歸納為庶民化、禪道變衰、宗派發展停滯,並認為明代三教合流使思想趨於雜糅,因而輕視明清佛教文獻的價值。早期的明清研究多聚焦於藝術史及出版文化研究的範疇,如八大山人、石濤的作品,或晚明出版家袁了凡的貢獻;隨著學界意識到這些人物與佛教的緊密關聯,研究熱度逐漸從文化史外溢至佛教文化研究,進而促使《嘉興藏》與明清佛教文獻逐漸獲得關注。
此外,現代明清佛教研究原先主要依賴的文本是《卍續藏》及新文豐版《嘉興藏》,近年來,隨著《嘉興藏》、《卍續藏》、《龍藏》原刊本的發現,特別是北京故宮版《徑山藏》(《嘉興藏》)收錄三百部獨有文獻,有助於佛教研究突破舊有框架。
在講座中,廖教授回顧古寫經及《開寶藏》以來的歷代刊本藏經,他指出,人們往往認為刊刻藏經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當時必然為富饒的太平盛世;實際上,多數大藏經反而刊刻於朝代建立初期或戰亂動盪之時,這反映了人們期望以印經功德振復國運的信仰。傳統上,藏經大多由皇室或朝廷主導刊刻,內容不僅展示國家意識型態,也有超越國族的文化理想,譬如遼金外族也刊刻漢文大藏經。傳統藏經通常有著莊重的外觀,呈現出當時優越的印刷文化技術。其刊刻具有一定期間,且往往有特定的入藏依據及藏經目錄,屬於封閉式的內容。然而,嘉興藏與其他藏經有相當大的差異。
相較之下,《嘉興藏》並非官修,而是由士大夫與知識分子自發參與捐助、編輯、刊刻、流通。其裝幀形式由傳統的梵筴裝改為方冊裝,版型與字體簡單統一,降低成本;刊刻地點多位於富庶且交通便利的江南,使其易於流通,成為《大正藏》問世前流傳最廣的大藏經。然而,由於刊刻時間長、地點與負責人頻繁更迭,《嘉興藏》並無固定目錄與統一刊刻機構,因此現存版本呈現多元樣貌。內容上,《嘉興藏》大量收錄慧洪覺範等禪師的文集,相較其他藏經更具文化史傾向。
廖教授最後指出,《嘉興藏》本身蘊含高度的現代性,若以當代文化理論重新檢視,將能賦予其新的意義與價值。從《嘉興藏》到《大正藏》,再到 CBETA 電子佛典的數位化,不僅展現了佛教文獻的一脈相承,更有後出轉精的部分。重新審視《嘉興藏》,我們不僅能加深對佛教文獻的理解,也能為未來的佛學研究開闢新的可能。
主持人 CBETA 基金會董事長惠敏法師回顧 2009 年時 CBETA 處理數位化《嘉興藏》時面對的異體缺字挑戰。
傳統學界對《嘉興藏》有諸多批評
明末清初知識分子的積極參與,形成《嘉興藏》的獨特樣貌。
惠敏法師、廖肇亨教授與現場大眾合照
攝影:Jeff.Lee
文: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