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部分標點及勘誤

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若未離欲染信勝解[3]鍊根。作見至所有加行。無間解脫道。」(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83b8-10)[3] 鍊【大】,練【宋】【元】【明】【宮】。 

應作「練」。標點為:「若未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所有加行、無間、解脫道。」

二、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已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所有加行無間解脫道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83c1-3)

應標點為:已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所有加行、無間、解脫道;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

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若諸聖者依未至等諸[8]近分定。起有漏無漏成就諸功德時。依無色定起有漏無漏成就諸功德時。一切不定及無心位如是等時。不得道俱有戒亦不得定俱有戒。」(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83c20-24)[8] 近分【大】,有色【宋】【元】【明】【宮】。 

「近分」應作「有色」。應標點為:「若諸聖者依未至等諸有色定起有漏無漏成就諸功德時、依無色定起有漏無漏成就諸功德時;一切不定及無心位——如是等時,不得道俱有戒亦不得定俱有戒。」

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未離欲染信勝解練根。得見至從一來果一來勝果道。及預流果預流勝果道退時。」(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83c26-28)

應標點為:「未離欲染信勝解練根得見至;從一來果、一來勝果道及預流果、預流勝果道退時——」

五、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謂諸異生從離欲染。乃至從離第三靜慮染退。」(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84a2-3)

應標點為:「謂諸異生從離欲染乃至從離第三靜慮染退;」

六、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有捨道俱有戒亦捨定俱有戒。謂諸聖者從離欲染。乃至從離非想非非想處染退。若依四靜慮及靜慮中間得不還果。若得阿羅漢果已離欲染。信勝解練根得見至時。解脫阿羅漢練根得不動。從不還果不還勝果道。及阿羅漢果阿羅漢勝果道退時。如是等時捨道俱有戒亦捨定俱有戒。」(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84a6-13)

應標點為:「有捨道俱有戒亦捨定俱有戒:謂諸聖者從離欲染乃至從離非想非非想處染退;若依四靜慮及靜慮中間得不還果;若得阿羅漢果;已離欲染信勝解練根得見至;時解脫阿羅漢練根得不動;從不還果、不還勝果道及阿羅漢果、阿羅漢勝果道退時——如是等時,捨道俱有戒亦捨定俱有戒。」

七、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有成就定俱有戒非道俱有戒。謂諸異生生欲界已離欲染。若諸異生生色界有俱成就。謂諸聖者生欲界已離欲染。若諸聖者生色無色界有俱不成就。謂諸異生未離欲染。若諸異生生無色界。」(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84a16-20)

應標點為:「有成就定俱有戒非道俱有戒:謂諸異生生欲界已離欲染;若諸異生生色界。有俱成就:謂諸聖者生欲界已離欲染;若諸聖者生色、無色界。有俱不成就:謂諸異生未離欲染;若諸異生生無色界。」

八、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謂次前第二句為今第一句。次前第一句為今第二句。次前第四句為今第三句。次前第三句。為今第四句。」(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84a21-23)

應標點為:「謂次前第二句為今第一句。次前第一句為今第二句。次前第四句為今第三句。次前第三句為今第四句。」(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84a21-23)

九、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斷律儀者謂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所有靜慮無漏戒廣說。此四律儀。如業蘊害生納息。」(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84a27-29)

應標點為:「斷律儀者,謂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所有靜慮無漏戒。廣說此四律儀,如業蘊害生納息。」

十、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頂忍世第一法見道修道中。道類智隨轉戒於破戒。但為持對治遠分對治。離欲界染加行道隨。轉戒於破戒為捨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84b2-5)

應標點為:「頂、忍、世第一法、見道、修道中道類智隨轉戒,於破戒但為持對治、遠分對治。離欲界染加行道隨轉戒,於破戒為捨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

十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九解脫道隨轉戒及餘。後時乃至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隨轉戒。於破戒及起破戒煩惱。但為持對治遠分對治。」(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84b12-14)

應標點為:「九解脫道隨轉戒及餘後時乃至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隨轉戒,於破戒及起破戒煩惱但為持對治、遠分對治。」

十二、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大德說曰。若法智品道有隨轉戒。類智品道無隨轉戒者則應律儀。[*]唯於能處轉不於不能處轉。」(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84b24-26)[*2-1] 唯【大】*,惟【宋】【元】【明】【宮】*。 

應標點為:「大德說曰:若法智品道有隨轉戒、類智品道無隨轉戒者,則應律儀[*]唯於能處轉、不於不能處轉。」

十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問苦法智忍與苦法智乃至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諸隨轉戒。何者為多。」(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84c13-14)

應標點為:「問:苦法智忍與苦法智乃至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諸隨轉戒,何者為多?」

十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復有說者如苦法智忍隨轉戒。如是苦法智隨轉戒。乃至道類智隨轉戒亦爾離欲界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諸隨轉戒後後轉多。」(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84c17-21)

應標點為:「復有說者:如苦法智忍隨轉戒,如是苦法智隨轉戒,乃至道類智隨轉戒亦爾。離欲界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諸隨轉戒後後轉多。」

十五、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答若依此身得異身戒。亦無有失相續一故。然百年位得菩提者。於百年位隨心轉戒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於八萬歲位隨心轉戒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85a13-17)

應標點為:「答:若依此身得異身戒,亦無有失,相續一故。然百年位得菩提者,於百年位隨心轉戒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於八萬歲位隨心轉戒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初煖緣三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行相俱同類修。非不同類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亦[*]唯修法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行相亦同類修。非不同類。所以者何。非初觀蘊滅能修緣蘊道。故增長煖。緣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此同類修。亦不同類。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問何故初煖。[*]唯同類修非不同類。增長煖能修同類不同類耶。答初煖未曾得[3]種性。初學觀諦故。[*]唯修同類。增長煖已曾得種性。串習觀諦。故同類修亦不同類。初頂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增長頂。緣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初及增長忍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問何故忍初及增長皆[*]唯法念住現在修。煖頂不爾。答忍近見道。與見道相似。如見道中。[*]唯起法念住。忍亦如是。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初忍及增長忍。如初煖及增長煖說。於色界善根。未曾得種性。及已曾得種性故。彼不應作是說。此四善根。皆是色界修所成故。忍近見道。如見道起法念住故。問增長忍一切時。修十六行相耶。答不爾或時十六。或時十二或時八或時四。所以者何。如如漸次略所緣諦。如是如是略修行相。由此漸能近於見道。如見道故。世第一法。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行相。[*]唯同類修。非不同類。」(CBETA 2022.Q4, T27, no. 1545, p. 31b2-c7)[*1-5] 唯【大】*,惟【宋】【元】【明】【宮】*。 [*1-6] 唯【大】*,惟【宋】【元】【明】【宮】*。 [3] 種性【大】下同,種姓【宋】【元】【宮】下同。 [*1-7] 唯【大】*,惟【宋】【元】【明】【宮】*。 [*1-8] 唯【大】*,惟【宋】【元】【明】【宮】*。 [*1-9] 唯【大】*,惟【宋】【元】【明】【宮】*。 [*1-10] 唯【大】*,惟【宋】【元】【明】【宮】*。 

宜標點為:「初煖緣三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行相;俱同類修,非不同類;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亦[*]唯修法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行相;亦同類修,非不同類。所以者何?非初觀蘊滅能修緣蘊道故。增長煖緣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此同類修,亦不同類;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問:何故初煖[*]唯同類修非不同類、增長煖能修同類不同類耶?答:初煖未曾得[3]種性,初學觀諦故[*]唯修同類;增長煖已曾得種性,串習觀諦故同類修亦不同類。初頂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增長頂緣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初及增長忍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問:何故忍初及增長皆[*]唯法念住現在修,煖頂不爾?答:忍近見道,與見道相似,如見道中[*]唯起法念住,忍亦如是。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初忍及增長忍,如初煖及增長煖說:於色界善根,未曾得種性及已曾得種性故。彼不應作是說。此四善根皆是色界修所成故。忍近見道,如見道起法念住故。問:增長忍一切時修十六行相耶?答:不爾,或時十六,或時十二,或時八,或時四。所以者何?如如漸次略所緣諦,如是如是略修行相,由此漸能近於見道。如見道故。世第一法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行相;[*]唯同類修,非不同類。」

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