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lestorm - 토, 2022/02/26 - 18:21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3n0397_p0194b02
原句:「菩薩修定增益諸禪觀,見欲界諸過患故」,應為「菩薩修定增益諸禪,觀見欲界諸過患故」。
理由:
該句前後文的句子,都是以四字行文,例如:
菩薩修定,不味不著
菩薩修定,行於大悲
菩薩修定,具諸通業
菩薩修定,其心柔軟
菩薩修定,諸禪三昧,善知入出
所以應當是「菩薩修定,增益諸禪,觀見……」而非改為五字斷句。
討論區:
Re:大方等大集經的標點有誤
讀者您好!
贊同您的建議,CBETA列入修訂。
修訂前:
T13n0397_p0194b02:惱結故;菩薩修定增益諸禪觀,見欲界諸過
T13n0397_p0194b03:患故;菩薩修定具諸通業,為知眾生諸心行
修訂後:
T13n0397_p0194b02:惱結故;菩薩修定增益諸禪,觀見欲界諸過
T13n0397_p0194b03:患故;菩薩修定具諸通業,為知眾生諸心行
CBETA 陳亭螢
此問題,我早已反應過。原帖未找到。
《大方等大集經》勘誤,兩年前,已發到論壇和郵箱。現再發一遍。
該勘誤表先前有處理了
讀者您好:
感謝您長期提供修訂建議,勘誤表也都附上詳細的經證,真的是貢獻良多!
您先前寄出的《大方等大集經》勘誤表大約在去年五月已由其他同仁處理完畢。
譬如:
同為卷二十八的T13n0397_p0196b26-27,您建議:
卷六十的:
T13n0397_p0406b23:生死多如是?」佛言:「汝曹不諦行安般守意三
T13n0397_p0406b24:十七品經十二[10][問>門]三向中微意,不知分別校
這些內容也已在去年完成更新。
至於這個討論串先前提到的「菩薩修定增益諸禪觀……」,在同仁處理的那份勘誤表裡面沒有看到。
不曉得是不是有勘誤表版本的差異?我們會再比對一下這兩份勘誤表的內容。
無論如何,看來我們都有共識,前述那段經文的標點是需要調整的。:)
CBETA 陳亭螢
請看看有沒有其他版本的勘誤表
已核對了您昨天新寄的那份勘誤表,
與同仁處理過的那份內容相同,沒有「菩薩修定增益諸禪觀……」這一段。
就之前的情況,如果您那邊有新做增補版本,檔名會是一樣的,所以可能新寄這份跟有「菩薩修定增益諸禪觀……」那一段的勘誤表不同版本。
或許您有時間再找看看有沒有其他版本的勘誤表。
CBETA 陳亭螢
非常抱歉,原稿有此勘誤,不知為何又刪除了。
還有: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
如是福德猶不如, 發菩提心七[5]步退。
[5] 步=不【宋】【元】【明】【宮】
註:《房山石經》09冊191頁作七卓退。
唐·智周《大乘入道次第一卷》大集經頌云。……如是福德猶不如。發菩提心七卓步。
感謝提供修訂建議(更新)
(最後更新2022-03-04 11:55)
感謝提供修訂建議,CBETA列入修訂。
1.唐.智周《大乘入道次第》引用本經:「又頌云。如恒河沙等世界。滿中妙寶持用施。雖有如是無量福。不如憐愍發菩提。無量億等恒沙佛。淨妙華香以供養。如是福德猶不如。發菩提心七卓步。」(CBETA 2021.Q4, T45, no. 1864, p. 453c9-12)
2.可對應別譯本竺法護譯《寶女所問經》偈頌段落:
《寶女所問經》卷2〈4 問寶女品〉:「「億千諸佛國, 無數如恒沙; 至億百千劫, 滿中珍寶施。 而供養如來, 合集其福德; 不及愍眾生, 而發道意者。 事億千諸佛, 姟數如恒沙; 奉無數億劫, 亦如江河沙。 佛道心哀勝, 七步為超殊; 斯供養諸佛, 最尊豪無上。」(CBETA 2021.Q4, T13, no. 399, p. 459b24-c2)
修訂前:
T13n0397_p0032c27:雖有如是無量福, 不如憐愍發菩提。
T13n0397_p0032c28:無量億等恒沙佛, 淨妙花香以供養,
T13n0397_p0032c29:如是福德猶不如, 發菩提心七[5]步退。
修訂後:
T13n0397_p0032c27:雖有如是無量福, 不如憐愍發菩提。
T13n0397_p0032c28:無量億等恒沙佛, 淨妙花香以供養,
T13n0397_p0032c29:如是福德猶不如, 發菩提心七[5][步>卓][退>步]。
1.[5][步>卓]:依對校房本及他校修訂。
cf1:F09n0382_p0191a30
cf2:T45n1864_p0453c12
cf3:T13n0399_p0459c01
2.[退>步]:依他校修訂。
cf1:T45n1864_p0453c12
cf2:T13n0399_p0459c01
3.雖本題原作「七步退」,而磧砂本(QC018n0057_p0630b10)等他本於此處作「七不退」,但本題前後文均未涉七種退心或不退心的內容,而只是反覆提到「發菩提心」。此處之「七卓步」應是指諸佛常法其中的初生即行七步,以此引申作「佛」,故該句意指「發菩提心成佛」。
可參考《長阿含經》卷1:「佛告比丘:「諸佛常法:毗婆尸菩薩當其生時,從右脇出,專念不亂。從右脇出,墮地行七步,無人扶[12]侍,遍觀四方,舉手而言:『[13]天上天下唯我為尊,要度眾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猶如師子步, 遍觀於四方; 墮地行七步, 人師子亦然。 又如大龍行, 遍觀於四方; 墮地行七步, 人龍亦復然。 兩足尊生時, 安行於七步; 觀四方舉聲, 當盡生死苦。 當其初生時, 無[14]等等與等, 自觀生死本, 此身最後邊。」」(CBETA 2021.Q4, T01, no. 1, p. 4b28-c11)[12]:侍【大】,持【宋】【元】【明】[13]:天上…尊【大】,~"Aggo 'ham asmi lokassa, jeṭṭho 'ham asmi lokassa, seṭṭho 'ham asmi lokassa."[14]:等等與等【大】,尊尊與尊【宋】【元】【明】
4.慧琳《一切經音義》錄有「七卓」,唯出處列《大方等大集經》二十九卷本之卷六,而《大正藏》收錄之六十卷本則原無「七卓」用詞。可參考《一切經音義》卷17:「第六卷 七卓(知角反卓越也釋名言舉即脚有所卓越也)。」(CBETA 2021.Q4, T54, no. 2128, p. 412c16-17)
CBETA 陳亭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