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文句(卷2) http://tripitaka.cbeta.org/X13n0285_002
建議檢視經文如下:
1) 與汝見性無[于>干]
全句參考:此中文亦三節。初從「一切世間」至「見有舒縮」,直明大小內外等,總屬前塵邊事,與汝見性無干。
2) 第[二>三]結責文亦易知
全段參考:此中文亦三節...(省略)... 第三結責文,亦易知。
3) 若能轉物則物物皆[已>己]
全句參考:但使能達惟心,則悟物為己,便能轉物。若能轉物,則物物皆己,頓同如來
4) 不了[性>惟]是依他起性妄生我法二執
全句參考:「所想相」者,於此相見二分,不了惟是依他起性,妄生我法二執,名為徧計執性。
5) 只此[三>二]分全是自證之體
全句參考:以真如不守自性,於自證上,幻成見相二分。只此二分,全是自證之體
6) 冥諦神我以為[住>生]因
全句參考:外道所計,萬物各有體相,而並推冥諦神我以為生因,則子不似父,因果皆非,二不同也!
7) 三正示見性[三>二]初直示真性二騰疑細釋
全句參考:三、正示見性,二:初、直示真性,二、騰疑細釋。
8) 交互[戒>成]事名為和合
全句參考:若謂一分不變之體、一分隨緣之用,交互成事,名為和合。
9) 如惡[又>叉]聚不相暫離
全句參考:惑業苦三,如惡叉聚,不相暫離
10) 如眚影二妄[今>全]依淨目
全句參考:蓋見相二分全依自證,故自證雖舉體而成見相,其體不變,如眚影二妄全依淨目,故淨目雖舉體而成二妄,其目仍存,故曰「見眚非病」
11) 此雖正釋[國>同]分妄見
全句參考:此雖正釋同分妄見,然約此國名之為同,若約彼國依舊是別,可見若同若別,總惟一妄耳!
12) 徧指能所[入>八]法所成根身器界
全句參考:徧指能所八法所成根身器界,皆如幻化,謂色香味觸四塵,幻成地水火風四大;地水火風四大,幻成一切根身器界。
13) 圓[觸>解]藉此而開圓行依此而起
全句參考:略釋文竟,然此為陰入處界總提綱要之文,正所謂大陀羅尼,圓解藉此而開、圓行依此而起,今須更加詳釋,俾一經宗趣,咸得煥然。
感謝你們對佛經流通作出的貢獻。
合十。
RE:楞嚴經文句(卷2)用字檢討
讀者您好!感謝提供經文修訂建議,全數贊同並列入CBETA修訂。
(更新內文:2021-11-09)
以下依序列出嘉興本(新文豐版)對校資訊:
電子檔同原書作「于」。(X13n0285_p0246c22)
依嘉興本(新文豐版)修訂作「干」。
cf1:J17nB019_p0363a27
電子檔同原書作「二」。(X13n0285_p0247a09)
依嘉興本(新文豐版)修訂作「三」。
cf1:J17nB019_p0363b11
原書作「巳」,先前CB修訂作「已」。(X13n0285_p0247a20)
今依嘉興本(新文豐版)修訂作「己」。
cf1:J17nB019_p0363b22
電子檔同原書作「性」。(X13n0285_p0248b12)
依嘉興本(新文豐版)修訂作「惟」。
cf1:J17nB019_p0364c07
電子檔同原書作「三」,原書有校注「三作二」。(X13n0285_p0248b18)
修改校注:依嘉興本(新文豐版)修訂作「二」。
cf1:J17nB019_p0364c13
電子檔同原書作「住」,原書有校注「住作生」。(X13n0285_p0249b06)
修改校注:依嘉興本(新文豐版)修訂作「生」。
cf1:J17nB019_p0365b20
電子檔同原書作「三」。(X13n0285_p0250c08)
依嘉興本(新文豐版)修訂作「二」。
cf1:J17nB019_p0366c16
電子檔同原書作「戒」,原書有校注「戒作成」。(X13n0285_p0251a23)
修改校注:依嘉興本(新文豐版)修訂作「成」。
cf1:J17nB019_p0367b02
電子檔作「又」,原書作「叉」。(X13n0285_p0252a11)
依原書改正作「叉」。
cf1:J17nB019_p0368a09
電子檔同原書作「今」,原書有校注「今作全」。(X13n0285_p0252c08)
修改校注:依嘉興本(新文豐版)修訂作「全」。
cf1:J17nB019_p0368c01
電子檔同原書作「國」,原書有校注「國作同」。(X13n0285_p0253a07)
修改校注:依嘉興本(新文豐版)修訂作「同」。
cf1:J17nB019_p0368c24
電子檔同原書作「入」,原書有校注「入作八」。(X13n0285_p0255b11)
修改校注:依嘉興本(新文豐版)修訂作「八」。
cf1:J17nB019_p0371a11
電子檔同原書作「觸」,原書有校注「觸作解」。(X13n0285_p0255c03)
修改校注:依嘉興本(新文豐版)修訂作「解」。
cf1:J17nB019_p0371a27
CBETA 陳亭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