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個問題:
1. 標點造成語詞不一;
《增壹阿含21.9經》
[0605c02] 世尊告曰:「諸比丘!是謂色為大患。復次,比丘!若見彼女人身壞命終,將詣塜間。云何,比丘!本見妙色,今以變改,於中見起苦(、?)樂想 ,豈非大患乎?」
[0605c10]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烏、鵲、鵄、鷲競來食噉,或為狐、狗、狼、虎所見食噉,或為蜎飛蠢動、極細蠕蟲而見食噉。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後面提到「苦、樂想」都是與此段用法相同)
2.「若」字的用法,造成語句不太對稱(紅字是新版修訂字):
[同經]
[0606a23] 「云何為名痛味?於是,比丘!得樂痛時,便知我得樂痛;得苦痛時,便知我得苦痛;若得不苦不樂痛時,便知我得不苦不樂痛。若得食樂痛時,便知我得食樂痛;若得食苦痛時,便知我得食苦痛;若得食不苦不樂痛時,便知我得不苦不樂痛。不食苦痛時,便自知我不食苦痛;若不食樂痛時,便自知我不食樂痛;若不食不苦不樂痛時,便自知我不食不苦不樂痛。
[0606b03] 「復次,比丘!若得樂痛,爾時不得苦痛,亦復無不苦不樂痛,爾時我唯有樂痛。若得苦痛時,爾時無有樂痛,亦無不苦不樂痛,唯有苦痛。若復,比丘!得不苦不樂痛時,爾時無有樂痛、苦痛,唯有不苦不樂痛。復次,痛者無常、變易之法,以知痛無常、變易法者,是謂痛為大患。
兩段排列對比一下會較清楚:
[0606a23]
[第一組樂、苦、不苦不樂]
得樂痛時,便知我得樂痛;
得苦痛時,便知我得苦痛;
若得不苦不樂痛時,便知我得不苦不樂痛。
[第二組樂、苦、不苦不樂]
若得食樂痛時,便知我得食樂痛;
若得食苦痛時,便知我得食苦痛;
若得食不苦不樂痛時,便知我得不苦不樂痛。
[第三組樂、苦、不苦不樂]
不食苦痛時,便自知我不食苦痛;
若不食樂痛時,便自知我不食樂痛;
若不食不苦不樂痛時,便自知我不食不苦不樂痛。
[0606b03]
若得樂痛,爾時不得苦痛,亦復無不苦不樂痛,爾時我唯有樂痛。
若得苦痛時,爾時無有樂痛,亦無不苦不樂痛,唯有苦痛。
得不苦不樂痛時,爾時無有樂痛、苦痛,唯有不苦不樂痛。
基本上應該不太算是問題,只是剛好看到cbeta網頁版此經文中,[0606a23]的第三組、第二句「不食樂痛時」前加了「若」字,似乎要讓句型可平行對稱,但好像沒有?或許應該統統都加「若」,要不就就統統都去掉?
---
祝 福慧增長,早淨法眼!
RE:《增壹阿含21.9經》
「若不食樂痛時,便自知我不食樂痛」——當中的「若」字,大正藏原書作「苦」,CBETA 依高麗藏(K0649V18P0392b07L)改作「若」。
「或許應該統統都加『若』,要不就就統統都去掉」——贊同。但這種不算錯的狀況,只能勉強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