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 - 화, 2012/10/02 - 11:01
目前在處理《法華文句記》時,發現「玄文」一詞出現歧義:
1)指《玄義》和《文句》
2)特指《玄義》的內容
「玄文」究竟是指《玄義》《文句》兩書,還是特指《玄義》內文, 似乎還需要比對原文。
我剛找了:
1)的例子
T34n1719_p0359c07_##方有所至,所以非玄文無以導,非止觀
T34n1719_p0359c08_##無以達,非此疏無以持,非一家無以進。
天台三大部為《玄義》《文句》《止觀》,所以此例的「玄文」意指《玄》《文》兩書。
2)的例子
T34n1719_p0316c06_##身安也。故《玄》 文云:「法身體素天龍之所忽劣」
這個引文明確出自《玄義》,原文如下: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8:「一切眾生皆有法身。法身體素天龍之所 忽劣。若修學定慧莊嚴法身。則一切見敬也。」(CBETA, T33, no. 1716, p. 775, c25-27)
而《文句》並沒有這句話。
這下子,每一則引文都要重新查證了。
引文查證還好,有些只是內容大意的敘述,又要如何查起?如:
T34n1719_p0317a15_##初三譬法身等三,三喻 具如玄文及釋籤所
T34n1719_p0317a16_##引,即大經第十文也。 依此座等以對三德,
哪位法友能給個可行的建議嗎?
這問題不解決,稿子就看不下去了。
fun
討論區:
另一種可能?
想了又想,突然出現另一種想法:
1)由於《文句記》是對《文句》的再解釋,所以不可能直接引用《文句》當證據;
2)《文句記》中大量引用《釋籤》(《法華玄義釋籤》);
所以「玄文」極可能只是「《玄義》內文」的省略用法。
另外,
此處依問而答… 此處之玄文,是指《玄義》與《文句》。
此處依問而答…
此處之玄文,是指《玄義》與《文句》。
在《法華玄義》中,普賢菩薩是以「理」出現; 《法華文句》中,普賢菩薩是以「事」出現。理事不可偏廢…。
最佳方案,是看過《法華文句》之後,您再看過這一問…
您會比較明白…為何湛然大師會如此回答。
隨喜您的發心…
平安吉祥
後學 善覺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