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CBETA 收錄疑偽經及學者針對疑偽經討論的立場

標籤:

有法友來函,提及 CBETA 收錄的資料中,有包含現代學者以考據和邏輯分析的方式探討經典的真偽,這是否可能會誤導讀者,甚至傷害佛教?

我們的看法如下:

佛教學者透過學術方法,以「文獻」、「史料」的角度來辨析佛典,提出學術觀點的意見。佛教學者不一定是佛教徒,學者研究佛學也未必是為了弘揚佛法,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透過學術語言與知識分子對話而深化佛法、在現代社會中提高佛教地位的方式。儘管如此,佛教徒基於信法護教的立場及懇切心,確實可能因此難以接受部分學者的意見,並對於 CBETA 收錄相關內容有疑義。

CBETA 是電子佛典提供者,亦即提供透過數位技術而持續修訂內容的「中華電子佛典集成」,而非單一具有權威性質的「電子大藏經」,所以並非以「入藏」的角度來看待所有收錄的資料,而 CBETA 也不對所收錄的佛典本身作鑑別真偽、宗派法義高下等價值判斷。我們的讀者涵括佛教徒及教界以外的讀者,如:學術研究者及其他宗教的信仰者;電子佛典在流通及應用上較傳統紙本來得便利,但若涉及教界傳承與實修的範疇,讀者則仍以回歸佛陀教法抉擇、親近善知識學習為宜。

其實不僅現代學者會透過文獻學等方法從事辨析佛典真偽的研究,自古以來的佛典資料收集者即有辨析佛典疑偽的做法。就佛典目錄來看,梁.僧祐《出三藏記集》所收錄的東晉.道安〈疑經錄〉列出了二十六部疑經,僧祐再增列二十部疑偽經(見 T55n2145_p0038b07-p0039b15)。佛典目錄記載的內容是現代學者考察疑偽經的重要材料之一,「疑偽經錄」及「入藏錄」也直接影響了收錄於歷代大藏經的內容;歷代佛典目錄編纂者的身分多為持戒謹嚴的律師,然而他們所詳考的疑偽經也可能出現判斷不一致的情況,且歷代大藏經所入藏的佛典也有所不同。就入藏內容來看,過去的疑偽經不入藏,而近代的大正大藏經中包含「外教部」、「疑似部」,卍字續藏中包含「孚佑帝君」(呂洞賓)注釋佛經的文獻。綜上可知,自古以來的佛典目錄編纂者及藏經編輯者都透過作品呈現出不同角度的佛教樣貌。

有關讀者對於 CBETA 所收錄學者辨析佛典疑偽的論文表達擔憂一事,基於論據而呈現各家意見的佛典及其相關的重要著作——包含歷代大藏經收錄許多佛教宗派之間彼此「爭論」與「貶抑」,乃至部分聲聞乘提出「大乘非佛說」的內容——都有助於讓我們更瞭解佛教發展過程的全貌,此外,我們所收錄的近現代作者文集內容也涉及授權合約,因此仍依原書內容如實呈現。

以上淺見,提供大眾參考。

コメント

這是正理。佛經從集結之日起,就是仰賴口耳相傳,而口耳相傳一定會走樣。佛教從不諱言經文在流傳過程中產生的增廣、同在地信仰的融合、由部派論戰產生的刪節等等。

沒有思想可以脫離社會而產生,也沒有法師可以不理社會意識而注疏。事實上,即使是最荒誕無稽的偽經,也保存了那個時代的漢語特徵和人們的信仰形式、外教的形態、社會對佛教的態度等等信息。從這些信息又可以反推當時的社會形勢對「真經」的注釋產生了何種影響,從而豐富中國佛教思想史的面貌。而那種刪改「真經」而造出的「新經」,甚至可以反映當時的政治氣候。古代中國編輯藏經時奉行的「偽經不入藏」,實在是中國文學史、宗教史、佛教史的巨大損失。

再者,對「偽經」的判別,亦莫衷一是,有以有無梵本為標準的,有以有無道教、婆羅門教痕跡為標準的,有以印度造或中國造為標準的,有以先前藏經目錄為標準的。實際上佛教文獻的夾雜程度之深廣,有後人依短篇「真經」增廣的,有依咒造經的,有中國自造而托名譯者的,還有印度西來還是托名譯者的,如果按一些法友的標準,恐怕「真經」也不是那麽「真」的。即以教理而言,佛教最重要的部分是無常苦空,從來都不是一段或一本文字的歸屬。經文歷史上所受到的增刪改編質疑,本身就是無常的必然結果。希求拿到一本釋迦原詞原句,真而又真、純而又純的「真經」,從此天下無敵,才是不明佛法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