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幾處斷句等問題的探討

1. 辯法相第一
若無日光則有暗起。非以虛空空故自能除暗。暗若除者必假日光日若無空無光。無照空。若無日暗不自除。
改爲:
若無日光則有暗起。非以虛空空故自能除暗。暗若除者。必假日光。日若無空。無光無照。空若無日。暗不自除。
註:斷句錯誤。
 
2. 釋覺意三昧名第二
所以者何。諸陀羅[12]尼相空。諸三昧諸三昧相空故。
改爲:
所以者何。諸陀羅尼。諸陀羅尼相空。諸三昧。諸三昧相空故。
[12] 尼+(諸陀羅尼)【甲】
 
若對眾境影像。皆現心亦如是。性雖明淨以念動故。則無所照。了因上修習。即[17]得念無動轉。普現法門。[18]對此定已心無邪曲。名為三昧。故云覺意三昧。
改爲:
若對眾境。影像皆現。心亦如是。性雖明淨。以念動故。則無所照了。因上修習。即[17]得念無動轉。普現法門。得此定已。心無邪曲。名為三昧。故云覺意三昧。
[18] 對=得【甲】
註:斷句錯誤。

3. 釋覺意三昧方便行第三

爾時心如金剛決定信。知諸法畢竟空寂。

改爲:

爾時心如金剛。決定信知諸法畢竟空寂。

註:斷句錯誤。

 

若行者知心及[23]如夢。所見皆無有實

改爲:

若行者知心及[23]物。如夢所見。皆無有實

 

行者若不[30]修如上六種向道。清淨之心則不堪[31]修甚深三昧。

改爲:

行者若不[30]修如上六種向道清淨之心。則不堪[31]修甚深三昧。

註:斷句錯誤。

上文說,修淨施之心、修淨戒之心等六種,而未說六種向道。

 

4. 釋覺意三昧明心相第四
答曰。未念雖未起。而非畢竟無心。所以者何。譬如人未作。[12]從有緣事即便作。作不可以未作故即便無人。若定無人後誰作。作以有[13]未[14]作人故。[15]則後有作人心相。亦應如是因未念故得有欲念。若無未念之心。何得有欲念心耶。是故未念雖未起。不得言畢竟無也。汝言。念已心已滅則不可觀者。是亦不然。念已。雖滅亦可觀察。譬如人作竟不得言無人。若定無人者後誰更作。念已。心滅亦復如是。不得言永滅無心。[16]若心滅已永滅者。則是斷見說無因果。是故念已雖滅亦可得觀。
改爲:
答曰。未念雖未起。而非畢竟無心。所以者何。譬如人未作。後有緣事即便作作。不可以未作故。即便無人。若定無人。後誰作作。以有[13]未[14]作人故。[15]則後有作人。心相亦應如是。因未念故。得有欲念。若無未念之心。何得有欲念心耶。是故未念雖未起。不得言畢竟無也。汝言。念已心已滅則不可觀者。是亦不然。念已雖滅亦可觀察。譬如人作竟。不得言無人。若定無人者。前誰作作。念已心滅亦復如是。不得言永滅無心。[16]若心滅已永滅者。則是斷見。說無因果。是故念已雖滅。亦可得觀。
[12] 從=後【甲】
註:斷句錯誤。
 
其中。後誰更作,當改爲 前誰作作,否則文義不通。且與《摩訶止觀》相違。
援引《摩訶止觀卷第二》
答。未念雖未起非畢竟無。如人未作作。後便作作。不可以未作作故。便言無人。若定無人。後誰作作。以有未作作人。則將有作作。心亦如是。因未念故。得有欲念。若無未念。何得有欲念。是故未念雖未有。不得畢竟無念也。念已雖滅亦可觀察。如人作竟。不得言無。若定無人。前誰作作。念已心滅亦復如是。不得言永滅。若永滅者。則是斷見。無因無果。是故念已雖滅。亦可得觀。
 
[22]知世鬼神尚[23]自能知己三世心。亦能知他三世之心。何得佛法行人。而起斷滅見。謂[24]無三世心。如龜毛兔角不可得知。當知三世之心雖無定實亦可得知。
改爲:
如世鬼神。尚[23]自能知己三世心。亦能知他三世之心。何得佛法行人。而起斷滅見。謂三世心。如龜毛兔角。不可得知。當知三世之心。雖無定實。亦可得知。
[22] 知=如【甲】
[24] 〔無〕-【甲】
註:援引《摩訶止觀卷第二([3]上)》鬼神尚知自他三世。云何佛法行人。起斷滅龜毛兔角見。當知三世心。雖無定實。亦可得知。

 

5. 釋覺意三昧入觀門第五
必須勤修正觀行到。乃知豈可虛心[29]妄解而自毀傷。
改爲:
必須勤修正觀。行到乃知。豈可虛心[29]妄解而自毀傷。
 
若是一體生一中不應有多生。如一指中[40]則無多指。若是異體生。則不應名生。生以生體別不能相生。故如桃[1]柰體別。桃不生[*]柰。
改爲:
若是一體生。一中不應有多生。如一指中[40]則無多指。
若是異體生。則不應名生。生以生體別。不能相生故。如桃[1]柰體別。桃不生[*]柰。
 
 
以不定因不能有定果。故[6]不能根人不能生定根之子。
改爲:
以不定因不能有定果故。如不定根人。不能生定根之子。
[6] 不能=如不定【甲】
 
次明約未念第四句。觀欲念心生不可得。若謂未念心非滅非不滅。有欲念心生者。若因[8]非滅生不須非不滅。若因非不滅生則不須非滅[9]所。非各異不應俱以為因。亦是相違之因。不能共有一果故。如水火互非終。不於中而生果實。若謂俱因二非。而有生者是事不然。若二非之處各是有者。二有還應生二生今實不爾。若二非之處各是無。則無能生。何能生[10]所。若無能生。[11]生所生者。即[12]生不名為所生。以所生無[13]從生故。
改爲:
次明約未念第四句。觀欲念心生不可得。
若謂未念心非滅非不滅。有欲念心生者。若因[8]非滅生。不須非不滅。
若因非不滅生。則不須非滅。以非滅非不滅所非各異。不應俱以為因。亦是相違之因。不能共有一果故。如水火互非。終不於中而生果實。若謂俱因二非而有生者。是事不然。若二非之處各是有者。二有還應生二生。今實不爾。若二非之處各是無。則無能生。何能生所生。若無能生生所生者。即所生不名為所生。以所生無所從生故。
[0624009] (以非滅非不滅)+所【甲】
[0624010] 所+(生)【甲】
[0624011] 〔生〕-【甲】
[0624012] (所)+生【甲】
[0624013] (所)+從【甲】
 
 
是故行者。當先於閑房靜室而修三昧。云何為修行者。應當善自調和身心等。事事如禪法中說。
改爲:
是故行者。當先於閑房靜室而修三昧。云何為修。行者應當善自調和身心等。事事如禪法中說。
註:斷句錯誤。
 
 
大集經中。說作者受者行人。觀於作者凡有六事觀。於受者亦有六種。內外俱觀有十二種。
改爲:
大集經中。說作者、受者。行人觀於作者凡有六事。觀於受者亦有六種。內外俱觀有十二種。
註:斷句錯誤。
 
 
六意緣法是為十二觀境。是三昧門第一。若於行時即應觀行中。
改爲:
六意緣法。是為十二觀境。是三昧門。
第一若於行時。即應觀行中。
註:斷句錯誤。(下文)第二若於住時。……第三若於坐時。
 
 
如是香者是無知法。所有鼻根本亦無知。和合生識假名說。[19]知虛妄意識得[20]所領納。而生分別起諸煩惱生死業行。即當反觀。意識不見根源及與相貌。
改爲:
如是香者是無知法。所有鼻根。本亦無知。和合生識。假名說知。虛妄意識。得[20]所領納。而生分別。起諸煩惱生死業行。即當反觀意識。不見根源及與相貌。
註:斷句錯誤。
 
 
 
故淨名菩薩言。受[27]觸如智[28]證。
改爲:
故淨名菩薩言。受諸觸如智證。
[27] (諸)+觸【甲】
註: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維摩羅詰,毘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舊譯曰淨名。新譯曰無垢稱。
《維摩詰所說[1]經》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
《說無垢稱經卷第二》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
 
 
法無定性不可緣故。心無住處誰是能緣。若離能緣所緣更無別緣。[31]豈知但以虛妄憶想。強起分別是法而生諸見
改爲:
法無定性不可緣故。心無住處誰是能緣。若離能緣、所緣。更無別緣。當知但以虛妄憶想。強起分別是法而生諸見
[31] 豈=當【甲】
 
 
即是菩提故諸法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改爲:
即是菩提。故諸法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註:斷句錯誤。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諸法無行經》
貪欲是涅槃,恚癡亦如是,[22]如此三事中,有無量佛[23]道。
[23] 道=法【宋】【元】【明】【宮】
 
 
 
所以然者。如思益經云。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
改爲:
所以然者。如思益經云。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
註:斷句錯誤。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三》
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
 

 

6. 釋覺意三昧證相門第六
是人具煩[9]惱能知如來祕密之藏。
改爲:
是人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祕密之藏。
[9] 惱+(性)【甲】
註:隋天台智者大師說《金光明經文句[6]卷第一》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祕密之藏。
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說《四念處卷第三》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祕密之藏。
 
故瓔珞經云。入理般若名為住。
改爲:
故仁王經云。入理般若名為住。
註:當為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佛說仁[2]王般若波羅蜜經》 
入理般若名為住,  住生德行名為地,
初住一心足德行,  於第一義而不動。
智顗大師其它論著援引此句皆作仁王經。
如《摩訶止觀卷第三([4]上)》仁王云。入理般若名為住。
《四教義卷第[31]九》故仁王般若[21]經云。入理般若名為住。
 
 
 
 
 
 
 
 
 
 
 
 
 
 
討論區:
ユーザー maha の写真

謝謝提供句讀及用字意見,我們會列入修訂參考。

讀者目前看到的 T46n1922 句讀,CBETA 完全依照大正藏原書錄入;大正藏句讀水準不高,將來若有機緣,我們希望重新給予新式標點。

若讀者對 T46n1922《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有意整理,歡迎提供校讀過的文字檔給我們。大正藏句讀方面問題多多,若當真要逐一校訂,很沒效率;最好是,一次就讓它整個脫胎換骨。

 

 

CBETA Maha 吳寶原 

 

您好,《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的整理,已經發到E-mail: service@cbeta.org ,不知是否還有別的聯繫方式。

 

ユーザー maha の写真

您好,《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的整理,已經發到E-mail: service@cbeta.org 

我們已收到了,會列入處理。感謝!

CBETA Maha 吳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