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俱舍論》等勘誤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8〈8 分別定品〉:「近分八捨淨,  初亦聖[3]惑三。 」(CBETA 2022.Q4, T29, no. 1558, p. 149b15)[3] 惑【大】,或【宋】【元】【明】【宮】。 

 

此當作「或」,指「或有三種」之意也。可參考本論長行,及《本頌》《正理》等。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8〈8 分別定品〉:「由此未至具有三種」(CBETA 2022.Q4, T29, no. 1558, p. 149b21-22)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近分八捨淨,  初亦聖或三。」(CBETA 2022.Q4, T29, no. 1560, p. 324b18)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78:「近分八捨淨,  初亦聖或三。 」(CBETA 2022.Q4, T29, no. 1562, p. 765b12-13)

《俱舍論記》卷28〈8 分別定品〉:「近分有幾至初亦聖或三者。此即第八明近分差別。一問近分有幾。二問何受相應。三問於味等三為皆具不。頌答可知。」(CBETA 2022.Q4, T41, no. 1821, p. 430a17-19)

《俱舍論頌疏》卷28:「淨字及初亦聖或三者。答第三問。淨者謂八近分。皆淨定攝。初亦聖者。初禪近分。亦通無漏。此八近分。皆無有味。離染道故。或三者。或言顯別有說。初未至定。有味等至。未起根本。亦貪此故。由此未至。具三等至。」(CBETA 2022.Q4, T41, no. 1823, p. 974a8-14)

 

此處《顯宗》同誤: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39:「近分八捨淨,  初亦聖惑三。」(CBETA 2022.Q4, T29, no. 1563, p. 970b8)

 

此外,附近兩處標點亦誤: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8〈8 分別定品〉:「由此未至具有三種,中間、靜慮與諸近分。為無別義、為亦有殊?」(CBETA 2022.Q4, T29, no. 1558, p. 149b21-23)

 

1、「由此未至具有三種」之後,應是句號。下面「中間靜慮與諸近分為無別義、為亦有殊」所說的是下一個話題。可參考《光記》:

《俱舍論記》卷28〈8 分別定品〉:「中間靜慮至為[2]亦有殊者。此下第九明中定不同。此即問也。」(CBETA 2022.Q4, T41, no. 1821, p. 430b11-12)[2] 亦【大】,互【甲】【乙】。 

 

2、後面應點為:「中間靜慮與諸近分為無別義、為亦有殊?」其中,「中間靜慮」即「無尋唯伺地」,不可用頓號點開,這是問「中間靜慮」與諸靜慮近分有無差別。因此引出後頌「中靜慮無尋」。

 

此處《正理》《顯宗》亦誤: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78:「由此未至具有三種,中間、靜慮與諸近分。為無別義、為亦有殊?」(CBETA 2022.Q4, T29, no. 1562, p. 765b24-25)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39:「由此未至具有三種,中間、靜慮與諸近分,為無別義為亦有殊?」(CBETA 2022.Q4, T29, no. 1563, p. 970b20-21)

 

 

討論區: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4:「外方諸師欲令惡作亦通無記,此相應品便有十[10]二心所俱起。」(CBETA 2022.Q4, T29, no. 1558, p. 20c10-11)[10] 二【大】,三【宋】【元】【明】【宮】【石】。 

此處當作「三」。若「惡作亦通無記」,「惡作相應品」則並前「十二」為「十三」。

可參考: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11:「有執惡作亦通無記。憂如喜根,非唯有記,此相應品便有十三心所俱起。」(CBETA 2022.Q4, T29, no. 1562, p. 392c26-27)

 

王路

王路好:

感謝來函指正。

「或」、「惑」古文相通,為保留藏經原貌,一般並不修訂。但此處如宮本等藏經均作「或」,為避免與本頌中其他「惑」混淆,仍依宮本修訂作「或」。修訂後為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8:「近分八捨淨,初亦聖[3][惑>或]三。」(T29, no. 1558, p. 149b15) 

關於標點,同意所提。「中間靜慮」即頌曰的「中靜慮」。

依普光《俱舍論記》卷28:「以未起根本亦貪此定故。由此未至具有三種。上七近分由已曾得下根本故。於彼近分不生貪愛。故不說有。此即敘異說也。」(T41, no. 1821, p. 430b7-10)

「由此未至具有三種」屬上句,修訂後為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8:「由此未至具有三種中間靜慮與諸近分為無別義、為亦有殊?」(T29, no. 1558, p. 149b21-23)

CBETA 張伯雍

王路好:

感謝來函指正。此處確實連同「惡作相應品」應作「十三」。依宮本修訂為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4:「此相應品便有十[10][二>三]心所俱起。」(T29, no. 1558, p. 20c10-11)

CBETA 張伯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