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8版《菩薩瓔珞經》疑似錯一字

原文﹕
  No. 656 菩薩瓔珞經 (卷4) T16, p0038b
  云何為無相。諸法寂然。澹泊無形。諸法不起。忍諸恚怒。
  諸法攝心。不起外想。諸法定意。現已「」淨。

說明﹕
  2018-11-28版 CBReader閱讀時,疑似上述「國」字為錯舛,
  原應作「」。

ユーザー maha の写真

此處:

T16n0656_p0038b17║泊無形,諸法不起忍諸恚怒,諸法攝心不起
T16n0656_p0038b18║外想,諸法定意現已淨,諸法[7]善觀不以
T16n0656_p0038b19║劫數為限,諸法樂行永離恩愛,諸法現明不

高麗藏作:

磧砂藏作:

除了「廓淨」文義較佳,有沒有其他可資佐證的資料?

CBETA Maha 吳寶原 

 

(1)在下沒有更好的佐證,發表本主題,乃只是依該處「國淨」二字義理「
   不合理」,不符合中文用字習慣罷了。
 
 
(2)經文編撰,有時在第一次時就已錯,不必然是後人流傳而出錯。所以,
   除非「國淨」二字於中文裡,可得出與「廓淨」同樣或更佳的描述、說
   明,否則仍須具足勇氣去修正它。
 
   或是,從諸經中得到有「廓淨」含意,但又有「國淨」出處的經文,可
   用來以經解經,如此定義而宣諸現代佛教界(至少在閱讀工具上於該經
   文之下有個註解標示),那麼它就可留存。例如,以下《維摩詰所說經》
   開示﹕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
     根而取佛土。
 
     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
     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
     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若上述的《維摩詰所說經》內容可資援引,那麼,依於同一段經文,
   則「國淨」二字亦可被取代成「剎淨」、「土淨」。不知有緣見聞者
   對此取代方式同意嗎?
 
   若能同意,那麼就這麼解,而不必改經文。反之,還是修改經文比較
   了義,令今人一閱即知經義。畢竟,佛經是在開悟眾生佛之知見,不
   是裝金描銀擺在架子上以供後人瞻仰用!
 
(3)若本主題值得討論,不是有專門審議經文編撰的委員會嗎?交付給這
   些菩薩審核即可。
ユーザー maha の写真

您的意見值得參考。CBETA 會考慮在此處加一校註:「國淨」疑作「廓淨」。

CBETA Maha 吳寶原 

 

ユーザー maha の写真

有讀者私下來函提出:「仔細看過與『國』字同一段經文的前文後,發現『國』字才是正確的。」前後文如下(加螢光的是相關文句):
 
爾時,座上諸欲天人、諸色天人、天、龍、鬼神、乾沓惒、阿須倫、迦留羅、旃陀羅、摩休勒,聞如來、至真、等正覺說此甚深之法,皆有渴仰欲得見如來正心定意
 
爾時,世尊知眾生心中所念,欲令眾會心定三昧。爾時,世尊即於座上入面現定意,令諸菩薩摩訶薩皆悉見之。去此十五江河沙數,有佛土名曰如幻,佛名等心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彼國清淨不猗想著,無有餓鬼、畜生、地獄道,所行純厚不自計我,心不趣小亦無聲聞辟支佛音。令一切會皆悉見之。
 
爾時,世尊從彼定起,復入月盛定意,令一切眾生盡見金色,悉聞十方諸佛說無相行:「云何為無[*]相?諸法寂然澹泊無形,諸法不起忍諸恚怒,諸法攝心不起外想,諸法定意現已國淨,諸法善觀不以劫數為限,諸法樂行永離恩愛,諸法現明不生癡想。
 
這個發現讓此處作「國淨」有個穩當的合理性。感謝!
 
CBETA Maha 吳寶原 

 

這樣有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字是當初古人雕版刻字的時候刻錯了呢,還是那時候翻譯地點或刻印地點上確實有這樣的俗寫通用?如果是刻錯了,CBETA糾正過來自然應當,但是如果古已有之,就沒有必要根據現代的研究改回來。常用的古漢語字典上沒有國廓相通的詞條,但這兩字音近而形不近,不能排除俗寫。如果是俗寫而非錯謬,那麽CBETA保留原字則有補齊字典遺漏的價值了。

一時找不到刪除功能,請直接刪此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