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 (not verified) - Tue, 2017/03/28 - 14:28
「念」字是否應修改為「惟」?
[0607c25]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人有三相三法,不可恃怙。云何為三?於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不可論說而論說之;不可行者而修習之。
[0607c28] 「云何愚者不可思惟而思念(惟?)之?於是,愚者意三行便思憶之。云何為三?於是,愚者起嫉心,於他財物及於女色,心念惡言悉興嫉心:『彼之所有,願是我許。』如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
--
祝 福慧增長,早淨法眼!
討論區:
RE:「念」字是否應修改為「惟」?
就我手邊方便查閱的高麗藏及磧砂藏,此處都跟大正藏一樣作「思念」。
當然,在文句對應上,作「思惟」較好;但作「思念」或「思憶」,意思相當,也不算是錯字了。
可改可不改,則不改
通常如果其他版本無「異讀」,文意不產生重大違逆,
不會去改字。
《大藏經》如此,經史子集等「四庫全書」也是如此,這是學校教導的「校勘學」原則。
Yifertw
思惟與思念之別
感謝yifertw與maha兩位法友解說、查證。
除了文句對應的關係外,當時提也有另外兩個因素,簡單說明之。
一者是就一般生活用語,「思惟」與「思念」應該差異顯著。「思惟」指:思考及概念形成的過程,或,思考判斷某說法、行為等之是/非、善/惡,進而撿擇。「思念」則會牽涉「記憶」及「受」,思考判斷、撿擇後,生喜(進而思之念之/取)、不喜(厭之取之)、或不苦不樂(學習過程需要不斷回想、記起來的知識概念。簡單說,時間先後上,思惟先,後思念。
因此,「愚者意三行便思憶之」一句之「思憶」(或思念)是沒問題的,因為前面有「意三行」(作意、[生]受、想、思?)。
剛好也看到《中阿含134經》,有說明「思」與「念」之關係,提供參考如下:
[天王釋問世尊]「大仙人!念者,何因何緣,為從何生,由何而有?復何因由無有念耶?」
[0635b24]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念者,因思緣思,從思而生,由思故有,若無思者,則無有念,由念故有欲,由欲故有愛、不愛,由愛、不愛故有慳、嫉,由慳、嫉故有刀杖、鬪諍、憎嫉、諛諂、欺誑、妄言、兩舌,心中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如是此純大苦陰生。若無思者,則無有念,若無念者,則無有欲,若無欲者,則無愛、不愛,若無愛、不愛者,則無慳、嫉,若無慳、嫉者,則無刀杖、鬪諍、憎嫉、諛諂、欺誑、妄言、兩舌,心中不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如是此純大苦陰滅。」
另外一個原因是,想到八支正道中之「正思惟」、「正念」之別。
當然,籠統模糊一點看,不修改可能也不會有大問題吧。
---
祝 福慧增長,淨法眼!
不可以用後代字義去改古代用字
你所提:「一者是就一般生活用語,「思惟」與「思念」應該差異顯著。「思惟」指:思考及概念形成的過程,或,思考判斷某說法、行為等之是/非、善/惡,進而撿擇。「思念」則會牽涉「記憶」及「受」...」
「漢語校勘」歷經兩千多年「經、史、子、集」古代經籍的累積,歷經多少鴻學碩儒的校勘訓詁,累積出來的標準的「校勘原則」之一是「沒有版本依據,不可以用後代字義去改古代用字」。
我舉一個例子:
Yifertw
感謝指正!下次會注意。 -- 祝 福慧增長,早淨法眼!
感謝指正!下次會注意。
--
祝 福慧增長,早淨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