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15.1經》

兩個問題:

1. 去頓號或補上「婆羅門」?

2. 加「不應」或「可捨」二字?

---

增壹阿含經有無品第十五

[0577a1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知有此二見。云何為二?所謂有見、無見。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習已、誦已,終不從其法,如實而不知,此則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則犯沙門法;於婆羅門,則犯婆羅門法,此沙門(婆羅門?)終不以身作證而自遊戲。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不應?)誦讀、諷念,知捨,如實而知,此則沙門持沙門行,婆羅門知婆羅門行,自身取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復受有,如真知之。是故,諸比丘!於此二見應習行,應諷誦,盡當捨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

佛光阿含藏及舊版光碟都有註明頓號後有該詞:麗本無「婆羅門」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故似乎補上該詞較佳(或者去頓號)?否則留一個頓號在那裡,還頗突兀。

另,從結論句:「是故,諸比丘!於此二見不應習行,不應諷誦,盡當捨離。」及前後對比句型:「於此二見習已、誦已」應對「於此二見不習、不誦」,第二句之「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後似乎應該加上「不應」誦讀、諷念?

佛光阿含藏及舊版光碟皆有註解「知」捨前有「可捨」:「知」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可捨」二字(雖不知「可捨」是跟著「知捨」而變成「可捨知捨」,還是接在前詞「誦讀、諷念」後),故或也可把「可捨」加在「誦讀、諷念」後(雖加「可捨」語氣不是這麼強)?

簡單說,若第二句「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誦讀、諷念」沒有加字,語義邏輯會不連貫。

 

若理解有誤,煩請不吝指正。感謝!

---

祝 福慧增長,早淨法眼!

 

maha's picture

此處:
 
此沙門、終不以身作證而自遊戲
 
可依大正藏校勘及磧砂藏(Q17_p0827a04)加入「婆羅門」三字:
 
此沙門[>、婆羅門]終不以身作證而自遊戲
 
至於「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不應?)誦讀、諷念」,在缺乏其他藏經版本支持下,只能加註處理了。
 
CBETA Maha 吳寶原 

 

《增壹阿含15.1經》卷7〈有無品 15〉:「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誦讀、諷念,[6]知捨,如實而知」(CBETA, T02, no. 125, p. 577, a21-22)
[6](可捨)+知【宋】【元】【明】。
請你幫忙查一下《磧砂藏》、《洪武南藏》、《高麗藏》、《趙城金藏》,
這一句「於此二見誦讀、諷念,知捨」,其他藏經是作「於此二見誦讀、諷念,可捨、知捨」嗎?

Yifertw

我試了好幾次,登錄不進去,無法開新帖卻能回應留言,怪哉?
我只好借此處輸入:
《雜阿含1178經》卷44:「[20](一一七八)」(CBETA, T02, no. 99, p. 317, b22)
[20]Theragāthā, 133f. Vāseṭṭha. [No. 100(92)]。
《大正藏》此處「Theragāthā」應作「Therīgāthā」。

王建偉、金暉(校釋)(2014)《《雜阿含經校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市,中國王建偉、金暉(校釋)(2014)《《雜阿含經校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第四冊347頁已作正確的敘述。

明法比丘(遺著)(2005),《雜阿含經註》,新雨道場,嘉義縣,台灣。

明法比丘也已作正確的敘述。

Yifertw

maha's picture

《雜阿含1178經》卷44:「[20](一一七八)」(CBETA, T02, no. 99, p. 317, b22)
[20]Theragāthā, 133f. Vāseṭṭha. [No. 100(92)]。
《大正藏》此處「Theragāthā」應作「Therīgāthā」。
王建偉、金暉(校釋),(2014),《《雜阿含經》校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市,中國。王建偉、金暉(校釋),(2014),《《雜阿含經》校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謝謝 Yifertw!另參考莊春江工作站,此經屬「小部/長老尼偈」,應作「Therīgāthā」(長老尼偈),大正藏作「Theragāthā」(長老偈)有誤,CBETA 會予以修訂。
 
CBETA Maha 吳寶原 

 

maha's picture

《增壹阿含15.1經》卷7〈有無品 15〉:「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誦讀、諷念,[6]知捨,如實而知」(CBETA, T02, no. 125, p. 577, a21-22)
[6](可捨)+知【宋】【元】【明】。
請你幫忙查一下《磧砂藏》、《洪武南藏》、《高麗藏》、《趙城金藏》,
這一句「於此二見誦讀、諷念,知捨」,其他藏經是作「於此二見誦讀、諷念,可捨、知捨」嗎?
就我手頭上方便查詢的資料,高麗藏同大正藏本文作「諷念知捨如實而知」,磧砂藏如大正藏校勘作「諷念可捨知捨如實而知」。
 
CBETA Maha 吳寶原 

 

maha's picture

此句:

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誦讀、諷念,知捨,如實而知

或可作這樣理解:

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之)誦讀、諷念,知捨,如實而知

 

 

 

CBETA Maha 吳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