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太虛(1890 年 1 月 8 日-1947 年 3 月 17 日),俗姓呂,乳名淦森,學名沛林,出家後依臨濟法脈取法名「唯心」。隨後,祖師奘年法師於韋陀天像前為其占籤立字,得「此身已在太虛間」之語,於是賜表字「太虛」。
在動盪時局中,法師身披法衣四十餘載,致力佛教改革與復興,倡導「人生佛教」。後世尊為民國初年四大高僧之一。
1944 年秋,法師在世苑漢藏教理院開示「人生佛教」與現時人生的結合及改善:
目的: 依佛法發心預期說
效果: 就修行成功說
「今之人生佛教,側重於人生之改善,特出者即能依之發菩提心而趣於大乘之佛果。即於此上,消極的則對治佛法向來之流弊;積極的則依人生之改善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此中自亦含攝後世勝進與生死解脫……。故『人生佛教』云者,即為綜合全部佛法而適應時機之佛教也。」(見《人生佛教開題》之「三 人生佛教之目的及其效果」)
1947 年 3 月 17 日下午一時一刻,法師因腦溢血於上海玉佛寺圓寂。
由於生前曾擬集結講著,眾弟子共同推舉印順法師(1906-2005)主持編纂「法身舍利」(即彙編並保存法師的講述與著作)。
同年 5 月 20 日,在佛教文化社社長李子寬居士籌資、雪竇寺住持大醒法師邀請下,印順法師聯同續明法師、楊星森居士、杜名廉居士於雪竇寺展開編纂工作。從徵集材料、校對、標點、抄寫、編排格式、撰寫目錄、計算字數,到複審註釋、考證時地、分門歸類編次等工作,前後歷時一年。
1948 年 5 月 30 日,《太虛大師全書》定稿完成,總計七百萬言、收錄文章一千四百四十八篇、分為二十編、統攝「法、制、論、雜」四藏。
其後十年間,《全書》先由上海大法輪書局始刊,繼而香港出版委員會接手完成。出版委員會的優曇、覺光、松泉、演培、續明、竺摩、隆根等法師負責出納、發行、校印等工作;同時,陳靜濤居士擔任主任委員,李子寬居士擔任副主任,在資金與統籌方面提供了關鍵協助。
2005 年,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出《全書》電子光碟版,後授權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納入「CBETA電子佛典集成」中。自 2021-2022 年起,CBETA 陸續公開發佈可供線上查閱的《太虛大師全書》。
(參:《太虛大師全書》編纂說明、《太虛大師年譜》、CBETA 歷年各項作業成果統計表)
《太虛大師全書》是法師畢生精神之所寄,舉凡佛法體系、僧伽制度,以至時代思潮的批判融會,皆可從中得到啟迪。
今日讀者得以透過數位科技親近法師的法身舍利,不妨從《太虛自傳》入手,一窺太虛大師如何融會佛法與社會現實,進而理解「人生佛教」的精神。
CBReader 2X
目錄(簡易原書目錄) > 近代新編文獻 > 太虛大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