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3 賢聖學觀品〉

原文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3 賢聖學觀品〉:
「佛子!三賢菩薩,伏三界煩惱麁業道、麁相續果,亦不起麁。是見道[1]喜忍伏三道業道。離忍伏人中業道,明忍伏六天業道,焰忍伏諸見業道,勝忍伏疑見業道,現忍伏因業道,無生忍伏果業道,不動忍伏色因業道,光忍伏心因業道,寂滅忍伏心色二習業道,無垢忍伏習果道。習前已除而果不敗亡。是故佛子!三賢名為伏斷[2]喜忍,以上亦伏亦斷。一切煩惱覺忍現時,法界中一切無明頓斷無餘。」(CBETA 2024.R1, T24, no. 1485, p. 1016b16-25)

建議如下
[1] 佛子!三賢菩薩,伏三界煩惱麁業道、麁相續果,亦不起麁,是見道。喜忍伏三道業道,離忍伏人中業道,……
[2] 是故佛子!三賢名為伏斷,喜忍以上亦伏亦斷一切煩惱。覺忍現時,法界中一切無明頓斷無餘。」

《本業瓔珞經疏》:
「三賢菩薩者。地前三十心人。
三阿僧祇劫中。修假名實法一諦空觀。得滅示相我人見等。以為賢故。言三賢菩薩也。
伏三界煩惱麁業道者。
伏三界假名實法二空。以聞思修三惠。滅生法二空。上癡心惑也。
業即煩惱也。道是諸行。麁者六道麁相續道果也。
上明業因。今明果相續。百劫不斷果即是惑縛也。
亦不起麁以故者。是果不起。則已起即是麁果故。
三界果盡名麁也。是見道者。
三十心人得生法二空觀。以空為一道也。見是能觀之心也。

喜忍伏三業道者。
三道是三塗果道也。業是三塗因行也。因果二道是三十心已斷。今初地一諦觀明永斷也。
離忍伏人中業道者。
人中十惡道生人果故。以十善滅也。
明忍伏六天業道者。其六天處多計因果常樂我淨故。十千劫中起惑故。
照三諦以滅天報。天報之因煩惱為本也。
炎忍伏諸見業道者。
見是七見也。本起在果上故。以一諦之智。永斷身見首等也。
勝忍伏疑見業道者。
三界起惑以疑為本。一切處不了。乃至自身手足亦不知故疑。
今十六諦所照之智滅疑也。
現前忍伏三界因業道者。
因業恒沙。受生無窮故。十種十二因緣觀滅也。
無生忍伏果業道者。
三界惑盡七地寂果。又無生觀。滅三界果也。
不動忍伏色因業者。
八地下忍。滅三界色永盡也。
光忍伏心因業道者。
九地下忍。永滅三界心習也。
寂滅忍伏色心二習業道者。
十地下忍。無生空解。斷色心二習一切永滅也。
無垢忍伏習果道者。
前十住所斷者為因。金剛心斷十地惑盡為果。
亦滅十地無明闇結故。為大明惠也。
是故佛子三賢名為伏斷者。
上經文次第名伏未斷伏兩異故。今明兩異同也。
三賢者。三十心人。一伏而不得名斷也。
喜忍已上亦伏者。明十一地人亦伏亦斷也。
覺忍現時者。明佛頓悟。一切永斷無餘也。
法界中一切無餘者。
即釋上佛地永斷也。
法界中者。
法起是三界因為起。法住三界果為住也。如是一切法雖佛永斷也。」
(CBETA 2024.R1, T85, no. 2798, pp. 758c6-759a15)

信想菩薩歷經十住、十行、十回向,三界果盡,是見道者。所以說
『佛子!三賢菩薩,伏三界煩惱麁業道、麁相續果,亦不起麁,是見道。』

之後進入十地菩薩。喜忍是初歡喜地,到十一地無垢忍伏習果道。
在住行向三賢位,一伏而不得名斷也。
喜忍已上亦伏亦斷者。明十一地人亦伏亦斷也。
覺忍(妙覺)現時者。明佛頓悟。一切永斷無餘也。
所以說
『是故佛子!三賢名為伏斷,喜忍以上亦伏亦斷一切煩惱。覺忍現時,法界中一切無明頓斷無餘。』

joeh203 您好:

感謝提供相關資料與說明。檢閱相關文本花了一些時間,是以推遲回覆,為歉!

贊同您所提的兩處修訂建議,CBETA 修訂本題標點。

修訂後

T24n1485_p1016b17║煩惱麁業道、麁相續果,亦不起麁,是見[22]道。

T24n1485_p1016b18║喜忍伏[23]三道業道,忍伏人中業道,明忍伏

cf1: T85n2798_p0758c14-20

參考資料:《本業瓔珞經疏》:「三界果盡名也。是見道者。三十心人得生法二空觀。以空為一道也。見是能觀之心也。喜忍伏三業道者。三道是三塗果道也。業是三塗因行也。因果二道是三十心已斷。今初地一諦觀明永斷也。離忍伏人中業道者。人中十惡道生人果故。」(CBETA 2024.R1, T85, no. 2798, p. 758c14-20)

修訂後

T24n1485_p1016b23║果不敗亡。是故佛子!三賢名為伏斷,喜忍以

T24n1485_p1016b24║上亦伏亦斷一切煩惱。覺現時,[26]法界中一

cf1: T33n1708_p0389b13-14

參考資料:《仁王經疏》卷2〈3 教化品〉:「喜忍已上亦伏[*]亦斷一切煩惱。覺忍現時,法界中一切無明頓斷無餘。」(CBETA 2024.R1, T33, no. 1708, p. 389b13-14)

CBETA 林聖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