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 普及版為一般文字檔的格式,可利用任何支援中文 Big-5碼的文書處理器或是瀏覽器閱讀編輯。 |
缺字 | 以通用字取代缺字,通用字取代表請至 CBETA網站下載。若無通用字則直接使用組字式,組字式規則請參考【一般組字式基本規則】。 |
勘誤 | 直接修正大正藏原書若有疑似之錯誤,修正記錄請參閱各經散佈時所附上的「版本與勘誤記錄檔」,或隨時上網參考網站上之最新資料。(註:若校勘有記錄為各版差異的經文,原則上不做任何勘誤處理) |
圖型 |
直使用【圖】來表示大正藏原書在此有圖形。
例如:T18n0859_p0178a10║【圖】【圖】 |
悉曇 |
在末處理的初期階段,我們使用◇來表示單一梵文悉曇字,【◇】則表示二個字以上連續的梵文悉曇字。
例如:T18n0863_p0194a17║【◇】 |
行首資訊 | 請參考【行首資訊規則說明】。 |
實例 |
T02n0099_p0001a02║ No. 99 T02n0099_p0001a03║雜阿含經卷第一 T02n0099_p0001a04║ T02n0099_p0001a05║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T02n0099_p0001a06║(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 T02n0099_p0001a07║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 T02n0099_p0001a08║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 T02n0099_p0001a09║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 T02n0099_p0001a10║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 T02n0099_p0001a11║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 T02n0099_p0001a12║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 T02n0099_p0001a13║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T02n0099_p0001a14║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 T02n0099_p0001a15║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特色 |
App 版的內容與格式與普及版相同,唯一的差別是為了方便部份檢索軟體能正確的檢索,因此每行行尾如果有不成句的字,則會移動到下一行的行首(亦即以句點作為行末切割處)。搬動的字數會在下一行的行首資訊後以括號顯示出,例如: 普及版: T08n0221_p0001a08║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 App 版: T08n0221_p0001a08(00)║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 其中的(02)代表由前一行行尾將「與大」兩個字搬動到本行行首。如此一來,在普及版無法檢索「大比丘眾」 的情況在 App 版就可以順利解決了。 如果搬動字數大於100,則省略左括號。 例如:T08n0221_p0001a09102) 其中的102)代表由上面的行數搬動102個字到本行行首。 |
特色: |
精簡版的內容和格式與普及版相同,但為了某些受限於容量的特殊需求(如 PDA、智慧手機、平版電腦),本版將行首資料移除,只在段落開始留下頁欄行等資訊,以供使用者參照原書位置。
例如:
[0001a05] 表示是第一頁第一欄第五行。 |
XML 版以最新 TEI 指南( P5 版本)為主。
內碼全部使用統一碼 (Unicode) , Unicode 中沒有對應的漢字,則使用 TEI 「 缺字」( 所謂 'gaiji') 模組。
代碼 | 典籍 | 略稱 別稱 |
略符 | 紙本資訊 |
A | 趙城金藏 Jin Edition of the Canon |
趙城金藏 | 【金藏】 |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8. |
B | 大藏經補編 Supplement to the Dazangjing |
大藏經補編 | 【補編】 | 藍吉富 主編 / 台北:華宇出版社, 1985. |
C | 中華大藏經(中華書局版) Zhonghua Canon (Chunghwa Book Edition) |
中華藏 | 【中華】 | 中華大藏經編輯局 編 / 北京:中華書局, 1984-1997. |
D | 國家圖書館善本佛典 Selections from the Taipei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Buddhist Rare Book Collection |
國圖善本佛典 | 【國圖】 |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 收藏 |
F | 房山石經 Fangshan shijing |
房山石經 | 【房山】 |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編 / 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0. |
G | 佛教大藏經 Fojiao Canon |
佛教大藏經 | 【佛教】 | 佛教書局 編輯 / 台北:佛教書局, 1978. |
GA | 中國佛寺史志彙刊 Zhongguo Fosi Shizhi Huikan |
佛寺志彙刊 | 【志彙】 | 杜潔祥 主編 / 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 1980-1994. |
GB | 中國佛寺志叢刊 Zhongguo Fosizhi Congkan |
佛寺志叢刊 | 【志叢】 | 張智等 編輯 / 揚州:廣陵書社, 2006. |
I | 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 Selections of Buddhist Stone Rubbings from the Northern Dynasties |
北朝佛拓百品 |
【佛拓】 | 顏娟英 主編 /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8. |
J | 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 Jiaxing Canon (Shinwenfeng Edition) |
嘉興藏 | 【嘉興】 | 徑山藏版版藏 / 台北:新文豐, 1987. |
K | 高麗大藏經(新文豐版) Tripiṭaka Koreana (Shinwenfeng Edition) |
高麗藏 | 【麗】 | 高麗大藏經完刊推進委員會 原刊 / 台北:新文豐, 1982. |
L | 乾隆大藏經(新文豐版) Qianlong Edition of the Canon (Shinwenfeng Edition) |
乾隆藏、清藏、 龍藏 |
【龍】 | 台北:新文豐, 1991. |
LC | 呂澂佛學著作集 Corpus of Lü Cheng's Buddhist Studies |
呂澂著作集 | 【呂澂】 | 台北:大千出版社, 2003-2012. |
M | 卍正藏經(新文豐版) Manji Daizōkyō (Shinwenfeng Edition) |
卍正藏 | 【卍正】 | 京都.藏經書院 原刊 / 台北:新文豐, 1980. |
N | 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Pāḷi Tipiṭaka (Yuan Heng Temple Edition) |
南傳大藏經 | 【南傳】 | 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編譯委員會 / 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 1995. |
P | 永樂北藏 Northern Yongle Edition of the Canon |
永樂北藏 | 【北藏】 | 永樂北藏整理委員會 編 / 北京:線裝書局, 2000. |
Q | 磧砂大藏經(新文豐版) Qisha Edition of the Canon (Shinwenfeng Edition) |
磧砂藏 | 【磧】 | 延聖院大藏經局 編輯 / 台北:新文豐, 1987. |
QC | 磧砂大藏經(線裝書局版) Qisha Edition of the Canon (Xian Zhuang Shu ju Edition) |
磧砂藏 | 【磧】 | 北京:線裝書局, 2004. |
R | 卍續藏經(新文豐版) Manji Zokuzōkyō (Shinwenfeng Edition) |
卍續藏 | 京都.藏經書院 原刊 / 台北:新文豐, 1994. |
|
S | 宋藏遺珍(新文豐版) Songzang yizhen (Shinwenfeng Edition) |
宋藏遺珍 | 【宋遺】 | 範成 輯補 / 台北:新文豐, 1978. |
T | 大正新脩大藏經 Taishō Tripiṭaka |
大正藏 | 【大】 | 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 編 / 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Popular Edition in 1988. |
TW | 大正新脩大藏經 Taishō Tripiṭaka |
大正藏 | 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 編 / 台北:新文豐, 1983. |
|
U | 洪武南藏 Southern Hongwu Edition of the Canon |
洪武南藏 | 【洪武】 | 四川省佛教協會 / 成都:四川省佛教協會, 1999. |
X | 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Manji Shinsan Dainihon Zokuzōkyō |
新纂卍續藏 | 【卍續】 | 河村照孝 編集 / 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 1975-1989. |
Y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Corpus of Venerable Yin Shun's Buddhist Studies |
印順法師集 | 【印順】 | 台北:正聞出版社, 2003-2016. |
Z | 卍大日本續藏經 Manji Dainihon Zokuzōkyō |
卍續藏 | 京都:藏經書院, 1905-1912. | |
ZS | 正史佛教資料類編 Passages concerning Buddhism from the Official Histories |
正史佛教資料 | 【正史】 | 杜斗城 輯編 / 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2006. |
ZW | 藏外佛教文獻 Buddhist Texts not contained in the Tripiṭaka |
藏外佛教文獻 | 【藏外】 | 方廣錩 主編 /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5-2003. |
CBETA 版電子佛典,普及版內文每行經文之前的行首資訊如下:
《大正藏》作: Txxnyyyyopzzzzall
詳細意義如下:
T :表示大正藏(Taisho)經文,其他各藏經請參考藏經代碼。
xx:表示冊數,有二碼及三碼。
n:固定不變,表示後面接經號。
yyyy:四位數,表示經號或典籍編號。
新文豐出版的嘉興藏分成正藏與續藏,其經號A開頭為正藏,B開頭則為續藏,後接三位數。
o:大寫之 A、B... 表示大正藏有記載之同經號之別本,小寫之 a、b... 表示大正藏沒有記載之同經號之別本,完全沒有同經號資料者,用下底線符號填入'_'。
但卍續藏經文中出現的 No. yyyy-A 及 No. yyyy-1,與大正藏經號代表的意義不同。舉凡序、敘、緣起、跋、後記等,皆於典籍號碼之下,附以A、B、C……等羅馬字母。若屬多數典籍之集錄,或集數篇著述而成一書者,則於典籍號碼之次,另附以1、2、3……等數字——《卍續藏.凡例.三》,所以卍續藏行首資訊並沒有代表別本的符號。
p:固定不變,表示後面接頁碼。
zzzz:四位數,表示頁碼。
部份書籍在前後有獨立頁碼編號的序或跋,為了與正文頁碼區別,會在前面加上不同的英文字母,後接三位數,用以表示不同區塊的頁碼。
a:表示第幾欄,a 表示上欄,b 表示中欄,c 表示下欄。有些特殊格式的經文會超過 3 欄。
ll:二位數,表示在該欄的行數。
例如:T10n0279_p0001a01,即表示大正藏第十冊 0279 經第一頁上欄第一行。
詳例:大正藏第一冊(T01)第一經(n0001_)第二頁(p0002)下欄(c)第二行至第十二行(c02~c12)
T01n0001_p0002c02║頌曰
T01n0001_p0002c03║ 毘婆尸名觀 智慧不可量
T01n0001_p0002c04║ 遍見無所畏 三會弟子眾
T01n0001_p0002c05║ 尸棄光無動 能滅諸結使
T01n0001_p0002c06║ 無量大威德 無能測量者
T01n0001_p0002c07║ 彼佛亦三會 弟子普共集
T01n0001_p0002c08║ 毘舍婆斷結 大仙人要集
T01n0001_p0002c09║ 名聞於諸方 妙法大名稱
T01n0001_p0002c10║ 二會弟子眾 普演深奧義
T01n0001_p0002c11║ 拘樓孫一會 哀愍療諸苦
T01n0001_p0002c12║ 導師化眾生 一會弟子眾
按:App 版是 CBETA 早期為了檢索方便的格式,現因全文檢索技術成熟,目前已不再提供此格式的經文了。
App 版的內容與格式與上述相同,唯一的差別是為了方便部份檢索軟體能正確的檢索,因此每行行尾如果有不成句的字,則會移動到下一行的行首(亦即以句點作為行末切割處)。搬動的字數會在下一行的行首資訊後以括號顯示出,例如:
普及版:
T08n0221_p0001a08║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
T08n0221_p0001a09║比丘眾五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意
App 版:
T08n0221_p0001a08(00)║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
T08n0221_p0001a09(02)║與大比丘眾五千人俱。皆是阿羅漢。
其中的(02)代表由前一行行尾將「與大」兩個字搬動到本行行首。如此一來,在普及版無法檢索「大比丘眾」 的情況在 App 版就可以順利解決了。
如果搬動字數大於100,則省略左括號。
例如:T08n0221_p0001a09102)
其中的102)代表由上面的行數搬動102個字到本行行首。
精簡版的經文是在每一段文章之前留下頁欄行等資訊。
例如:
No. 1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0001a05]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默。玄旨非言不傳。釋迦所以致教。是以如來出世。大教有三。約身口。則防之以禁律。明善惡。則導之以契經。演幽微。則辨之以法相。然則三藏之作也。本於殊應。會之有宗。則異途同趣矣。
[0001a10]
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誦。法相。阿毗曇藏也。四分五誦。契經。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誦。中阿含四分五誦。雜阿含四分十誦。此長阿含四分四誦。合三十經以為一部。
[0001a05] 表示是第一頁第一欄第五行。
不論是使用 Big5 字集或 Unicode 字集,處理佛典難免都會遇到現有字集所缺乏的文字,使用「組字式」來表達佛典缺字的方法,是考量使用者能在純文字環境下閱讀,不需另外安裝造字檔或是圖檔而設計的,這種方式提供了閱覽、傳播上的便利性,也不會佔用使用者對造字檔自行運用的空間。
本組字法含 * / @ - + ? 六個半形基本符號,及 ( ) [ ] 兩組半形分隔符號。
舉例說明如下:
符號 | 說明 | 範例 |
* | 表橫向連接 | 明=日*月 |
/ | 表縱向連接 | 音=立/日 |
@ | 表包含 | 因=囗@大 或 閒=門@月 |
- | 表去掉某部份 | 青=請-言 |
-+ | 若前後配合,表示去掉某部份, 而改以另一部份代替 |
閒=間-日+月 |
? | 表字根特別,尚未找到足以表示者 | 背=(?*匕)/月 |
() | 為運算分隔符號 | 繞=組-且+((土/(土*土))/兀) |
[] | 為文字分隔符號 | 羅[目*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 |
註1:為求方便,不排除採用全形注音、標點及英文符號做為組字用字根。
註2:組字字根在不同的字型下會有所差別。(下圖:不同字型下字體的差異,標楷體 / 新細明體)
參考資料:
CBETA 的引用複製是在使用者複製一小段經文時,同時將經文的相關出處一併帶出來,讓日後讀到此段經文的人,可以很快知道經文的來源及出處。
除了《卍新纂續藏經》略有不同之外,《大正新脩大藏經》及其他各藏經出處是依冊數、經號、頁數、欄數、行數之順序紀錄,例如:
《雜阿含經》卷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CBETA, T02, no. 99, p. 1, a7-9)
《卍新纂續藏經》出處的記錄,採用
《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X: Xuzangjing 卍新纂續藏。東京:國書刊行會)、
《卍大日本續藏經》( Z: Zokuzokyo 卍續藏。京都:藏經書院)、
《卍續藏經.新文豐影印本》( R: Reprint 。台北:新文豐)
以上三種版本並列,例如: (CBETA, X78, no. 1553, p. 420, a4-5 // Z 2B:8, p. 298, a1-2 // R135, p. 595, a1-2) 。
關於這三個版本更詳細的資料,請參考「卍續藏三種版本及其對照說明」。
論文寫作引用 CBETA 經文時,可參考底下格式,直接放在論文[參考文獻]前 ,用來說明 CBETA 引用複製的格式:
《大正新脩大藏經》與《卍新纂續藏經》的資料引用是出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 CBETA) 的電子佛典系列光碟 (2011) 。 引用《大正新脩大藏經》出處是依冊數、經號、頁數、欄數、行數 之順序 紀錄,例如: (T30, no. 1579, p. 517, b6~17) 。引用《卍新纂續藏經》出處的記錄,採用《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X: Xuzangjing 卍新纂續藏。東京:國書刊行會)、《卍大日本續藏經》( Z: Zokuzokyo 卍續藏。京都:藏經書院)、《卍續藏經.新文豐影印本》( R: Reprint 。台北:新文豐)三種版本並列,例如: (CBETA, X78, no. 1553, p. 420, a4-5 // Z 2B:8, p. 298, a1-2 // R135, p. 595, a1-2) 。
若引用之藏經不同,或採用的光碟版本不同,請依實際情況調整。
大正藏 |
CBETA |
說 明 |
= |
作 (異文……ニ作ル, 'Various reading')
例:
|
|
- |
無 (異本ニ〔……〕無シ, 'Omit' 'diest')
例:
|
|
+ |
有 (異本ニ(……)有リ, 'have')〔CBETA 按一〕
例:
|
|
* |
下同 (以下之ニ同ジ, 上ニ同ジ 'So below,' 'So above,' 'et passim')
例:
|
|
… |
略 (字句省略, 'Letters or Sentences left out,' 'down to')
例:
|
|
◎ | 異同 (卷品ノ同異, 'Various division'), (文章ノ出入, 'Various sentence') | |
|
∞ |
位置ノ轉換 ('Interchange of position') |
CBETA 按: 一、have,原書「略符」表作:add。(下同) |
本表第一欄「大正藏略符」為《大正藏》第一冊至第五十五冊暨第八十五冊書末所附略符表整合而成,凡《大正藏》校勘條目中闕略版本者以「闕略」二字註記。第二欄「CBETA略符」除包含《大正藏》所有略符表中的略符外,也把各冊校勘中提到而《大正藏》略符表闕略的版本增訂在內,並於「版本註.例」欄舉其實例,於「說明」欄兼載出現冊別。
大正藏 |
CBETA |
版本 註.例 |
說 明 | |
![]() |
【三】 | 宋,元,明三本 | (The 'Three Editions' of the Sung, the Yuan and the Ming dynasties) | |
![]() |
【宋】 | 宋本 | 南宋思溪藏 (The 'Sung Edition' A. D. 1239) | These Dates are subject to re-examination. |
![]() |
【元】 | 元本 | 元大普寧寺藏 (The 'Yuan Edition' A. D. 1290) | |
![]() |
【明】 | 明本 | 明嘉興藏 (The 'Ming Edition' A. D. 1601) | |
![]() |
【麗】 | 麗本 | 高麗海印寺本 (The 'Kao-Li Edition' A. D. 1151) | |
![]() |
【麗乙】 | 麗本別刷 | (Another print of the Kao-Li Edition) | |
![]() |
【聖】 | 正倉院聖語藏本(天平寫經) | (The Tempyō Mss. [A. D. 729-] and the Chinese Mss. of the Sui [A. D. 581-617] and Tang [A. D. 618-822] dynasties, belonging to the Imperial Treasure House Shōsō-in at Nara, specially called Shōgo-zō) | |
![]() |
【聖乙】 | 正倉院聖語藏本別寫 | (Another copy of the same) | |
![]() |
【宮】 | 宮內省圖書寮本(舊宋本) | (The Old Sung Edition [A. D. 1104-1148] belonging to the Library of the Imperial Household) | |
![]() |
【德】 | 大德寺本 | (The Tempyō Mss. of the monastery 'Daitoku-ji') | |
![]() |
【万】 | 萬德寺本 | (The Tempyō Mss. of the monastery 'Mantoku-ji') | |
![]() |
【石】 | 石山寺本 | (The Tempyō Mss. of the monastery 'Ishiyama-dera') | |
![]() |
【知】 | 知恩院本 | (The Tempyō Mss. of the monastery 'Chion-in') | |
![]() |
【醍】 | 醍醐寺本 | (The Tempyō Mss. of the monastery 'Daigo-ji') | |
![]() |
【和】 | 仁和寺藏本 | (Ninnaji Mss. by Kōūkai and others. C. 800. A. D.) | |
![]() |
【東】 | 東大寺本 | (The Tempyō Mss. of the monastery 'Tōdai-ji') | |
![]() |
【中】 | 中村不折氏藏本 | (Mr. Nakamura's Mss. from Tun-huang) | |
![]() |
【久】 | 久原文庫本 | (The Tempyō Mss. belonging to the Kuhara Library) | |
![]() |
【森】 | 森田清太郎氏藏本 | (The Tempyō Mss. owned by Mr. Seitaro Morita) | |
![]() |
【敦】 | 敦煌本 | 敦煌出土藏經 (Stein Mss. from Tun-huang) | |
![]() |
【敦乙】 | |||
![]() |
【敦丙】 | |||
![]() |
【福】 | 西福寺本 | (The Tempyō Mss. of the monastery 'Saifuku-ji') | |
![]() |
【福乙】 | |||
![]() |
【博】 | 東京帝室博物館本 | (The Chinese Mss. of the Tang dynasty belonging to the Imperial Museum of Tokyo) | |
![]() |
【縮】 | 縮刷本 | 縮刷大藏經 Tokyo edition (small typed) | |
![]() |
【金】 | 金剛藏本 | (The Mss. preserved in the Kongō-zō Library, Tōji, Kyoto) | |
![]() |
【高】 | 高野版本 | (The Edition of Kooya-san, C. 1250 A. D.) | |
闕略 | 【南藏】 | 例:T03p0110 [9] 明註曰夫南藏作王 | 出現冊別:T03、T09、T11、T12、T15、T16、T17、T25、T26、T27、T28、T32、T50、T51、T52、T53、T54、T55 | |
闕略 | 【北藏】 | 例:T09p0500 [1] 明註曰人北藏作及 | 出現冊別:T09、T10、T11、T16、T17、T25、T28、T30、T32、T52、T53 | |
闕略 | 【獅谷】 | 例:T11p0926 [1] 栗獅谷本作粟 | 出現冊別:T11 | |
闕略 | 【流布本】 | 例:T12p0265 [5] 果=異【三】,流布本亦同 | 出現冊別:T12、T29、T31 | |
闕略 | 【大曆】 | 例:T16p0726 [1] 明註曰三毘陀大曆新譯作四吠陀 | 出現冊別:T16 | |
闕略 | 【日光】 | 例:T33p0854 [7] 經文廣解四字日光本作夾註 | 出現冊別:T33 | |
闕略 | 【明異】 | 例:T02p0353 [6] 敏=敦【明異】 | 出現冊別:T02、T05、T06、T13、T14、T15 | |
闕略 | 【內】 | 參考「版本略考」 | 出現冊別:T32、T48、T51 | |
闕略 | 【別】 | 參考「版本略考」 | 出現冊別:T13 | |
闕略 | 【南】 | 參考「版本略考」 | 出現冊別:T03 | |
闕略 | 【宮乙】 | 參考「版本略考」 | 出現冊別:T14 | |
闕略 | 【敦方】 | 參考「版本略考」 | 出現冊別:T09 | |
闕略 | 【敦內】 | 參考「版本略考」 | 出現冊別:T09 | |
闕略 | 【聖丙】 | 參考「版本略考」 | 出現冊別:T25、T26 | |
闕略 | 【西】 | 參考「版本略考」 | 出現冊別:T16、T24 | |
闕略 | 【原イ】 | 例:T40p0721, [45] 合=念ぃ【甲】,=含ィ【甲】 | 校勘條目中的日文略符ィ,就是某對校本,CBETA校勘版以【某本ィ】表示;日文略符ぃ是另一對校本,CBETA校勘版以【某本ぃ】表示。 | |
【原ぃ】 |
其他大藏經亦比照大正藏格式處理,若是 CBETA 自行查詢的資料,會加上 -CB 以資識別。例如【麗】表示為原書校勘的記錄,【麗-CB】表示是 CBETA 自行查閱高麗藏的記錄。
CBETA按:
森田清太郎氏藏本,說明中原作「森田清太郎氏藏本 (The Tempyoo Ms. owned by Mr. Seitaro Morita) 」,依上下例判 Ms.當為 Mss.字母脫略,說明中逕改 Ms.作 Mss.。
《大正藏》中,凡校勘條目有 * (星號) 者,表示以下本文所附星號的校勘內容與本條校勘內容相同,所以僅以星號標示。
關於《大正藏》星號校勘條目的意義,引《大正藏》書後「校異略符」中的說明如下:
下同 (以下之ニ同ジ, 上ニ同ジ 'So below,' 'So above,' 'et passim') 例: 本文 (text) 世尊正[1]遊知 註 (Note) 遊三本俱作遍下同トスベキヲ [1]遊=遍【三】* |
以下為 CBETA 閱藏程式 CBReader 的「呈現」和「引用複製」功能的說明:
例:
《長阿含經》:「謂四[9]扼。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復有四法。謂四無[*]扼。無欲[*]扼.無有[*]扼.無見[*]扼.無無明[*]扼」(CBETA, T01, no.1, p. 51, a22-24)
上面 [9] 的校勘為:
[9]扼=枙【宋】【元】【明】【聖】*
CBReader 下方校勘條目欄分別為:
[0051009] 扼=枙【宋】【元】【明】【聖】* [* 1 2 3 4 5 6 7 8 9]
p. 51, [9-1] 扼=枙【宋】【元】【明】【聖】*
上面的 [9-1] ,就是表示這是共 9 個校勘之中的第 1 個 * 的內容。詳情如下圖:
有 [*] (星號) 的校勘在右下校勘條目欄裡可以呈現出全部 [*] 的連結,並快速找到其他星號,以及原來所屬的校勘條目項目。
如果選擇上面那一段文後,點選 功能,選擇校勘條目(連同 * )一起複製,複製的結果如下:
《長阿含經》「謂四[9]扼。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復有四法。謂四無[*]扼。無欲[*]扼.無有[*]扼.無見[*]扼.無無明[*]扼」(CBETA, T01, no. 1, p. 51, a22-24)
[9]扼=枙【宋】【元】【明】【聖】*
[*9-1]扼=枙【宋】【元】【明】【聖】*
[*9-2]扼=枙【宋】【元】【明】【聖】*
[*9-3]扼=枙【宋】【元】【明】【聖】*
[*9-4]扼=枙【宋】【元】【明】【聖】*
[*9-5]扼=枙【宋】【元】【明】【聖】*
[*9-6]扼=枙【宋】【元】【明】【聖】*
[*9-7]扼=枙【宋】【元】【明】【聖】*
[*9-8]扼=枙【宋】【元】【明】【聖】*
[*9-9]扼=枙【宋】【元】【明】【聖】*
本表依《大正藏》書末略符表而作。略符表雖僅舉甲、乙、丙為例說明,惟其餘當可依此類推,如書中實例及以丁、戊、己。丁、戊、己三例,於「說明」欄中兼載出現冊別。
大正藏 |
CBETA 略符 |
說 明 |
![]() |
【原】 | (The MS. or book on which the printed text is based.) |
![]() |
【甲】 | (The first text collated.) |
![]() |
【乙】 | (The second text collated.) |
![]() |
【丙】 | (The third text collated.) |
闕略 | 【丁】 | T18、T20、T21、T43、T47、T51、T85 |
闕略 | 【戊】 | T43、T47、T51 |
闕略 | 【己】 | T43、T47、T51 |
イ |
例: 【校異-原】 【校異-甲】 |
底本又ハ對校本註記ノ校異 (A varius reading given in a note of the original text or the text collated.) CBETA按:「底本」或某一「校對本」有註記說在其他本有不同字 (校異) 例: (a) 底本註記ニ止一本作正トアルヲ 止=正イ【原】 (i.e. In the original text (MS. or book) it is noted that a text reads 正 for 止) (b) 對校本 a 註記ニ止一本無トアルヲ 〔止〕イ-【甲】 (i.e. In the first text collated it is noted that 止 is wanting in a text) |
カ |
例: 【考偽-原】 【考偽-乙】 |
底本又ハ對校本註記ノ考偽 (A correction given in a note of the original text or the text collated.) CBETA按:「底本」或某一「校對本」的註記中所作的勘誤 (考偽) 例: (a) 底本註記ニ捐疑損歟トアルヲ 捐=損カ【原】 (i.e. In the original text (MS. or book) it is noted that 捐 may be a mistake for 損) (b) 對校本註記ニ如下疑有是字歟トアルヲ 如+(是)カ【乙】 (i.e. In the second text collated it is noted that 是 is to be read under 如) |
? |
【考偽-大】 | 本藏校合者ノ考偽 朋=明? (i. e. An editiorial note: -明 to be read for 朋?) |
A. | 增支部 | Aṅguttara-nikaaya (Morris-Hardy ed. P. T. S.) |
Ud. | 小部、自說經 | Udāna (Steintha ed. P. T. S.) |
It. | 小部、如是語 | Itivuttaka (Windisoh ed. P. T. S.) |
Kh. | 小部、小誦 | Khuddaka-Pāṭha (Chil ers ed.) |
Jaa. | 小部、本生經 | Jātaka (Fausböll ed.) |
Th. 1. | 小部、長老偈 | Thera-gāthā (Olde berg ed. P. T. S.) |
Th. 2. | 小部、長老尼偈 | Therī-gāthā (Pischel ed. P. T. S.) |
D. | 長部 | Dīgha-nikāya. (Rhys Davids-Carpenter ed. P. T. S.) |
Dh. | 小部、法句 | Dhamma-Pada (Fausböll ed.) |
Nd. | 小部、義譯 | Niddesa (Stede ed. P. T. S.) |
Pv. | 小部、餓鬼事 | Peta-vatthu (Minayeff ed. P. T. S.) |
Bv. | 小部、佛種姓 | Buddha-vaṃsa (Morris ed. P. T. S.) |
M. | 中部 | Majjhima-nikāya (Trenekner-Chalmers ed. P. T. S.) |
Vin. | 律藏 | Vinaya-piṭaka (Oldenberg ed.) |
Vv. | 小部、天宮事 | Vimāna-vatthu (Gooneratne ed. P. T. S.) |
S. | 相應部 | Samyutta-nikāya (Feer ed. P. T. S.) |
Sn. | 小部、經集 | Sutta-nipāta (Andersen-Smith ed. P. T. S.) |
Sumv. | 長部注 | Sumaṅgala-vilāsirnī (Carpenter, J. P. T. S. 1885) |
Samp. | 善見律毗婆沙 | Samanta-pāsādikā (Takakusu-Nagai ed. P. T. S.) |
~ | Pāli equivalent. |
以下八個版本略符並未記錄於《大正藏》書後版本略符表,但出現在《大正藏》校勘條目中,且明顯有疑義;CBETA 在查證後,逐一說明如下。
出處:T51, No. 2092《洛陽伽藍記》
說明:
此版本略符【內】不知所從出,內字疑為丙字形誤。闕疑。
出處:T48, No. 2003《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
說明:
此版本略符【內】疑為日本「內閣文庫」略符;經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檢索,著錄收藏《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一書,索書號:310-0060;或疑為「丙」。
出處:T13, No. 397《大方等大集經》
說明:
《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於頁251,No. 397《大方等大集經》下,對校本中列麗別本和聖別本。
這一個略符【別】,不知道所指是麗別本還是聖別本,或者兩者兼是。若是麗別本或聖別本,於略符應作【麗乙】或【聖乙】,沒有【麗別】或【聖別】或【別】的體例。本例全出現在 T13n0397《大方等大集經》,而於本經下除略符【別】二例外,【麗乙】、【聖乙】具有。
檢索和「〔河〕-【別】」這一條相關的校勘條目,即版本中缺「河」字的有四筆,分別出現在【三】、【宮】、【知】、【麗乙】、【別】諸版本,所可注意的是頁199這一筆--「17 〔河〕-【麗乙】」;和「〔如〕-【別】」這一條相關的校勘條目,即版本中缺「如」字的有九筆,分別出現在【三】、【宮】、【聖】、【別】諸版本,所可注意的是頁185這一筆--「 02 〔如〕-【聖】」。缺「河」字和缺「如」字的版本,於【聖】、【聖乙】或【麗】、【麗乙】的版本,沒有互相雜廁的現象。也就是缺「河」字的版本,沒有【聖】或【聖乙】的版本;缺「如」字的版本,沒有【麗】或【麗乙】的版本。
所以合理的推論是:T13n0397《大方等大集經》略符【別】二例,頁185「14 〔河〕-【別】」這一例,【別】可能指【麗乙】或【麗別】;頁192「19 〔如〕-【別】」這一例,【別】可能指【聖乙】或【聖別】(但【麗別】、【聖別】不合略符體例)。
出處:T03, No. 174《佛說菩薩睒子經》
說明:
《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於頁192,No. 174《佛說菩薩睒子經》下沒有對校本【南】本的著錄;但《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二冊〈大明三藏聖教南藏目錄〉下著錄有二本《睒子經》,即標號211的《菩薩睒子經》(頁334)和標號213的《佛說睒子經》(頁334),因此懷疑此【南】本就是《大明三藏聖教南藏》--《明南藏》的略符。
出處:T14, No. 440《佛名經》
說明:
依據《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頁259所載,「No. 440佛說佛名經」的對校本有「宮本」和「宮別本」,「宮本」的略符作【宮】;依照《大正藏》略符使用的慣例,略符【宮乙】當是〈勘同目錄〉中於本經下所載的「宮別本」。
出處:T09, No. 262《妙法蓮華經》
說明:
【敦方】略符,不知所從出。於校勘中既沒有註明,而版本略符於燉煌本又僅條列【敦】、【敦乙】、【敦丙】三項。
查《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燉煌本古逸經論章疏(并)古寫經目錄〉下,於「一、大英博物館并佛蘭西國民圖書館等所藏燉煌本古逸經論章疏目錄[01]」(頁1055)的注[01]下所註明的版本略符「英、佛、京、大、谷、龍、中、山、西、三、田、江、村、未」,也沒有【敦方】的相關資料可供參酌判斷。所以凡【敦方】所在校勘條目,並存【敦方】版本略符而版本資訊闕疑,以待方家。
出處:T09, No. 262《妙法蓮華經》
說明:
《昭和法寶總目錄》中沒有所謂的【敦內】說明。但經查原版圖檔,應是【敦丙】而不是【敦內】。因為從丙字和內字書法的構造來看,丙字中人字出頭直上,內字中入字出頭左斜。檢驗數頁【敦內】的原版圖檔看,莫不出頭直上的筆順。書後內頁略符有【敦丙】,而從書法筆順來看,書中應是丙字,不是內字。故CBTEA將【敦內】直接改成【敦丙】。
出處:T25, No. 1509《大智度論》
說明:
《大智度論》對校本,《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中,「No. 1509大智度論」下,於聖本下臚列三種,即聖語藏隋經、唐經、天平勝寶經(日本天平年間的寫經,總稱天平寫經)。
在《大正藏》的略符表中就只有【聖】、【聖乙】這二個略符。已知「正倉院聖語藏本」即天平寫經,略符作【聖】--〈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中的天平勝寶經,也屬於天平寫經。而略符作【聖乙】者,略符表註明為「正倉院聖語藏本別寫」。從〈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中「正倉院聖語藏本」有隋經、唐經、天平勝寶經等推測,「正倉院聖語藏本別寫」或即為「正倉院聖語藏本」隋經或唐經。
以《大正藏》略符在校勘條目中出現的次序,乃有規則性地由年代的前後次序排列這一點來看,則略符作【聖乙】的「正倉院聖語藏本別寫」,或即為隋經(從〈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頁410,「No. 1522《十地經論》(中略)[04]〔原〕麗本〔校〕宋本、元本、明本、宮本、(1)聖本(2)知恩院本(中略)[07](1)聖語藏隋經第三號.卷第一、卷第八甲、卷第八乙、第四號.卷第一、卷七、第九、計六卷、隋時代寫 天平經第二號.卷第一、天平初寫(2)知恩院藏本卷第三唐支[日*午]寫」這一筆,差可推定【聖乙】即指聖語藏隋經);那麼「正倉院聖語藏本」的另一別寫本應該是唐經,也就是略符的【聖丙】。以上略述 T25n1509《大智度論》略符【聖丙】,至於然否?有以待將來方家針砭。
出處:T26, No. 1522《十地經論》
說明:
《昭和法寶總目錄》〈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頁410,「No. 1522《十地經論》」下列出二聖本,即聖語藏天平寫經和隋經,也就是略符表中的【聖】和【聖乙】(參詳T25n1509--【聖丙】CBETA按例)。
檢索〈正倉院御物聖語藏一切經目錄〉「十地經論」,出現在「第一類寫經之部」,頁946(隋經)、頁948(天平經)和頁962(名寫。較之〈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頁476,「No.1851大乘義章(中略)[04]〔原〕(1)大谷大學本〔校〕(2)聖本、(3)村上本(中略)[07](1)延寶二年刊(2)聖語藏名寫經第五號卷第九、第十三、第十四、仁平四年寫(3)村上專精藏延寶二年刊」,校勘條目僅略符【聖】這一項,推定「名寫」也屬於「天平寫經」類),也僅得【聖】和【聖乙】,而和推作【聖丙】的「唐經」無涉。〈正倉院御物聖語藏一切經目錄〉「第一類寫經之部」「唐經」下也沒有和《十地經》相關的經目。但是〈正倉院御物聖語藏一切經目錄〉卷下,「第二類(雜經)寫經之部」,頁970,有編號102的「十地論五卷」和編號103的「十地經八卷」,以及相關經論多部。上編號102、103,在編號99的「大唐內典錄十二卷」和編號126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二十卷」之間,或可據此推論編號102、103也屬於〈正倉院御物聖語藏一切經目錄〉所謂「唐經」的範疇,而這也就是T26n1522《十地經論》中略符【聖丙】的所由出。然否?有以待將來方家針砭。
出處:T24, No. 1496《佛說正恭敬經》
說明:
書末版本略符無【西】,經查《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於頁405下,載「〔校〕宋本、元本、明本、宮本、西福寺本」等對校本,故此版本略符【西】應該就是版本略符【福】。
CBETA 校勘版會針對原部分校勘條目類型予以修訂,以下依《大正藏》說明,略舉如下: